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吴若山表示,“准考证经济”体现出旅游消费市场新的活力与趋势,它并非简单的优惠促销,而是观察当下文旅市场结构转型的重要窗口。这一现象体现出文旅市场的三大趋势。
首先是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的加速转型。景区借助门票减免吸引客流,更加注重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实现二次消费与品牌认同。其次是消费群体年轻化、需求个性化,“05后”逐渐成为文旅市场的重要力量,他们偏好个性鲜明、参与感强的旅行方式,研学游、国潮游等新兴旅游形态热度上升。最后是旅游下沉市场潜力进一步显现。考虑到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多地的县域旅游、三四线城市景点迎来流量红利,下沉市场成为新的增长极。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宋昌耀认为,“准考证经济”具有积极意义。“高考毕业生群体是文旅消费的潜力股,更是未来文旅消费的中坚力量。景区为其提供的专属优惠和体验,也可视为文旅行业为他们送上的一份‘成人礼’。”这为培养国民旅游习惯、在旅游中使年轻人的人力资本获得增长奠定基础。
然而,这一现象也存在挑战。宋昌耀表示,门票优惠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战策略,短期内虽然可以带来流量增长,但若多个景区纷纷采用同类优惠举措,容易导致市场竞争同质化。在此背景下,企业能否真正理解目标群体的核心需求,进而提供具有差异化和吸引力的产品,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
吴若山提出,“准考证经济”的实质是“成本转移与场景变现”,即景区通过门票减免引流,再通过餐饮、住宿、文创等二次消费进行收益回补。因此,企业应以短期优惠为切口,用长期视角构建“体验、产品、服务”三维体系。一方面,在体验设计上,要深入研究年轻人的兴趣偏好,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动性的文旅产品;另一方面,在产品内容上,要加强社交属性,开发剧本杀、露营音乐节等适合“打卡分享”的场景;同时,在服务层面也应提升增值体验,例如联合餐饮娱乐商家推出航拍、研学、文化探访等项目,满足毕业生群体的多元化、实用型需求,推动景区从“吸引人”向“留住人”转变。
(中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