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反问,到底有多伤人?

2025-06-09 07:32来源: 南方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你身边有习惯性反问的人吗?

  随口跟父母抱怨工作很累,他们却说:“谁工作不辛苦?只有你累吗?”

  在家里找不到某样东西,问另一半,却得到这样的回答:“我怎么知道?你自己不会找吗?”

  看到这些对话,你是什么感受?

  是不是觉得内心充满不理解,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把简单的沟通变成了吵架。

  为什么“反问”会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如何改掉“反问”的习惯?

  今天,跟你聊聊“习惯性反问”。

  01

  反问,是一种“隐形攻击”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反问”是指无疑而问。

  很多情况下,“反问”者的关键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强调语气,表达情绪。

  因此,我们之所以会在某些场景下对“反问”感到生气,是因为感受到了其中的负面情绪或被无故攻击。

  偶尔的“反问”可以理解,但有些人却把“反问”当成习惯,甚至故意用“反问”伤害、激怒他人。

  这样的习惯,对个人和关系的伤害都是巨大的。

  首先,“反问”意味着没有直接回答问题。

  因此,被“反问”的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己的真实需求被否定了。

  就像开头提到的“向父母寻求安慰”的例子,父母的“反问”就是在无视我们当下希望“被安慰”的需求。

  如果一个人在关系中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后果:

  有些人会认为是自己或自己的行为有问题,才会被别人这样对待。

  于是,他们会选择压抑自己的需求,按照对方的期待去表现。

  比如,有些孩子长大后,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敢或者耻于向任何人提出自己的需求。

  还有一些人面对不友好的“反问”,感受到被攻击时,会选择反击或无视。

  于是,这种关系要么走向“一点小事就吵架”,要么演变成“冷暴力”。

  但无论是哪一种,对关系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02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能好好说话?

  习惯性反问的人,原因可能有这3个:

  a.童年期创伤

  神经科学家布鲁斯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会储存在大脑中,和成长过程中的其他事件一起,构成他的应激反应系统。

  比如当孩子找不到东西求助妈妈时,被反问:“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放好?找的时候想起我了?”

  这件事会储存在孩子的记忆中。

  如果一个孩子成长于“习惯性反问”的家庭中,那么他根本就没机会去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回答问题”。

  b.敌意归因偏差

  此外,“反问”可能是一些人的心理防御方式。

  他们之所以习惯用“反问”回答问题,是因为过度识别他人话语中的攻击性。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敌意归因偏差”,即把一些非敌意性的表达,识别为对自身的攻击,于是采取“反问”来防御伤害。

  c.习得性无助

  最后,有些“习惯性反问”可能是固定情境下的“习得性无助”。

  比如在网上经常看到有妻子吐槽老公:一做家务就好像失去生活常识。

  反复问“衣服洗完要晾吗?”“门口的垃圾要扔吗?”诸如此类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

  再比如你和同事交接工作,说了很多遍甚至手把手教过后,他还是大事小事都来问你。

  这些情况下,人就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

  因此更容易消极应对,用“反问”的方式来释放攻击性。

  03

  怎么应对“习惯性反问”?

  其实,我们可以将“习惯性反问”理解为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不足的表现。

  在应对这种情况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如果你是被“反问”的一方:

  当你因为对方的言语感到不舒服时,不要直接攻击回去或者冷暴力,你可以试着向对方表达你的真实感受,告诉他你很受伤。

  关键在于“看见对方的情绪”。当对方感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时,就会体验到一种安全感,之后的过程也能更加顺利。

  如果你是习惯“反问”的一方:

  首先,要提高对自己情绪的认识。

  这不仅包括“我有什么样的情绪”,还需要你更深入地思考“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种情绪?”,以及“我这么做是为了解决冲突,还是仅仅在发泄情绪?”

  觉察这些的过程,可以帮助你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产生改变的动机。

  接着,可以试着做一些情绪表达的练习。

  用“当你……的时候,我感到……”的句式替换那些“反问句”,看看对话会朝着怎样的情况发展。

  最后,不要过度苛求自己。

  每个人的表达习惯是被认知和过往经历塑造的,改变并不容易。

  不要在一开始就要求自己做到完美,一点点进步才是合理的。

  一个熟练掌握说话技巧的成年人,在面对身边人时,反而常常会低估语言的杀伤力。

  但其实身边人,才是我们最应该用心去对待的。

  好好说话,就是在用心爱对方。

  所以,如果你真的重视这段关系,希望做出改变,那么记得告诉对方:

  “谢谢你的包容,我真的有在努力改正。”

  让温暖的语言成为你们之间最坚实的纽带,让爱在你们的心间流淌成河。

  作者 | 麦子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新华社香港10月1日电题:“站在甲板上,心里特别自豪”——香港市民参观戚继光舰、沂蒙山舰点燃爱国热情 正在执行远海综合实习访问任务的中国海军83舰编队9月30日上午抵达香港特区,从当日起至10月2日组织舰艇开放交流活动。
02
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各地丰富文旅供给,促进假日文化和旅游消费。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各地丰富文旅供给,促进假日文化和旅游消费。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各地丰富文旅供给,促进假日文化和旅游消费。
02
10月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船舶有序通过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无人机照片)。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三峡枢纽累计通过船舶32018艘次,同比增长4.03%,累计通过量达1.28亿吨,同比增长11.15%;葛洲坝枢纽累计通过船舶33998艘次,同比增长5.2%,累计通过量达1.32亿吨,同比增长11.49%;共保障3330.45万吨民生物资过坝,持续为长江黄金水道效益发挥和沿江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02
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
01
当日是国庆节,各地群众以不同形式共庆祖国华诞。当日是国庆节,各地群众以不同形式共庆祖国华诞。当日是国庆节,各地群众以不同形式共庆祖国华诞。当日是国庆节,各地群众以不同形式共庆祖国华诞。
01
9月29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新城道幼儿园举行的“花好月圆 古韵迎中秋”主题活动中,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彩绘灯笼。随着国庆、中秋的临近,各地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双节”。
01
国庆、中秋将至,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双节”。国庆、中秋将至,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双节”。国庆、中秋将至,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双节”。
30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