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0吨重的石库门建筑群如何整体“搬家”,有哪些技术难点?

2025-06-08 08:14来源: 央视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石库门是一种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木做门扇的特色民居建筑。7日,“华严里”建筑群通过整体平移完成归位,这也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组团式石库门建筑群归位工程。

  本次归位的“华严里”始建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由三栋立贴式砖木结构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4030平方米,共计约7500吨。2023年底,为了配合城市更新规划,“华严里”建筑群向西约48米、再向北约46米迁出原址。本次归位则是将整栋建筑先向南46米、再向东约48米迁回原址。

  给7500吨重的石库门建筑群“搬家”总共几步?其中存在哪些技术难点?为何要进行这样的搬迁工程?

  石库门建筑群如何实现安稳“搬家”?

  首先,重达7500吨的石库门建筑群,究竟是如何实现整体平稳移动的?据了解,施工人员给建筑群装了432只“脚”。一起去看看,这432只“脚”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让庞大建筑群走起来的?

  “华严里”石库门建筑群体量大,要想安稳“搬家”,难度不小。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采用了步履行走器来进行建筑物的安全移位。不同于以往水平液压装置的直线推送,步履行走器相当于给整个建筑底下加上稳定的托盘基础后,在托盘基础下方装了432只“脚”。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 章谊:432个步履行走器,它是联动的,要保证这些受力比较均匀,位移跟压力达到平衡,它是在总控室里头调整它的平均的压力。因为它地面有时候不是很平整,万一这个地方位置比较低,这个脚下去之后它压力就下降了。这是在总控里头会控制、补偿它的压力,它随时压力减小的时候,它会分析是产生什么问题,然后会进行自动压力补偿,使整个建筑运行得非常平稳。

  既要施工,又要保护——在老建筑移动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在建筑外侧从不同角度加建大量钢梁,加强老建筑的固定支撑。

  章谊:没有施工之前先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模拟建筑物在整个过程当中的受力的情况,计算出哪些结构容易受损,那些部位就进行重点的加固与加强。施工的时候,430多组步履行走器,每一组“脚”要精心进行安装、调试、保养,使这432套设备在行进的过程中不出问题,这样才能保证不产生意外的情况。

  同时,为了不破坏老建筑本来的风貌,项目团队将“华严里”带有连廊设计的三栋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归位,由此就形成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石库门归位工程。

  章谊:这个方案里头就没有考虑过把房子切开,就是天然这个老建筑是多大一团。我们就把它做成一个组团,而不做额外的干预性分割,这样是在技术有保证的前提下,减少了对老建筑的损坏。

  为什么要给石库门建筑群来回“搬家”?

  给建筑搬家,尤其是重达7500吨的建筑群,还要毫发无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工程呢?

  “华严里”年代久远,老建筑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急需进行修缮和保护,由于这片区域老建筑多且密集,而且地处南京西路核心商圈,几乎没有修缮空间,而且直接开发地下空间难度较大。

  上海静安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菲:这样的一个带有城市记忆和城市发展进程的建筑,我们要最大程度把它给保护好。同时我们又要符合到当下在交通的便利度、城市发展的活力以及人民宜居的品质生活需求,怎么样在地上不变的基础上,去做地下垂直纵线的立体的延伸,开发地下空间。

  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地做了系统规划,让保护和发展协同并进,施工过程先将“华严里”建筑群临时移走腾挪场地,待地下工程基础结构完工后,再将建筑群迁回原址。之后,再同步开发地下空间。

  章谊:这样移出来之后,我们这些大型设备可以进去,把整个地下室的维护、地下的桩基,基础这些都能完成,然后再回来,我们上部可以修缮,下部还可以继续施工地下结构。

  老建筑地下空间后续将如何开发利用?

  为了开发地下空间,同时对老建筑进行保护,石库门建筑群临时迁走。待地下工程基础结构完工后,如今再迁回归位。那么,开发后的张园地下空间将承载哪些城市功能?后续工作又将如何开展?

  张园拥有大量历史建筑和文保建筑,蕴藏着不少名人居所,从2018年启动改造修缮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此次开发的张园地下空间,将基于“海上第一名园”历史底蕴,实现整个街区地上、地下空间的贯通及与周边高楼、商场、街区的互联互通,实现老建筑的活化利用。

  孙菲:未来当整体呈现的时候,我们地上的这些老建筑会植入更多除了商业以外,还有办公、住宅以及其他像美术馆、演艺中心这些文化的功能,还有顶级的酒店,所以它的业态会非常丰富,也会和整个一个南京西路周边的商圈形成相应的呼应,和周边的这些高楼,有办公楼,有住宅,还有商圈和它形成周边的互联互通。

  改造后的地下空间将新增百余个停车位,同时该地下空间还将承担地下轨道交通的联通任务。

  孙菲:我们一直讲张园是一个活体的石库门的博物馆,我们除了观赏它欣赏它之外,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对建筑的活化利用。我们既要花非常大的心血和精力去把地上的建筑,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好,同时我们又要花非常大的和新型的工艺技术、工法去做地下空间的开挖,为当下的城市发展进程,为我们现在的生活需求去开创更美好的一个空间。

  多地多个建筑完成平移搬家

  给建筑“搬家”,还要实现平移,这里面其实是有大学问的。平移技术,是指将建筑物在某一水平面切断,使其与基础分离,变成一个可搬动的“重物”,再借助专业设备进行匀速滑行和旋转。相比于拆除重建,这样的方式更节省成本,也能让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随着技术的进步,全国多地都有过给建筑搬家的例子。

  2024年6月,湖北鄂州一座消防站历经2次旋转和2次平移,精准迁移至200多米外的新址。这座消防站大楼,主体结构为3层框架结构,占地1000多平方米、重达3600吨。为了给新建项目施工腾空间,工程师们先后完成了消防站逆时针旋转28度、平移99米,顺时针旋转28度、最后平移106米的任务,最终将消防站挪到205米外的空地上。

  2022年7月,位于上海黄浦区的一栋百年老建筑,也完成了平移搬家。这栋红色小楼,是4层砖木结构、清水红砖、维多利亚式建筑,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重约3800吨,平面呈“凹”字形布局。出于外滩区域历史文化保护的整体需要,同时为进行地下空间开发,2020年12月,小楼第一次平移成功完成,整体向东平移了约32米。随着原位置地下建造工程的完成,2022年6月30日,小楼开始整体平移回迁,当年7月8日,成功完成了第二次平移复位。

  2020年7月,在浙江绍兴嵊州,一座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百年老台门,先向西面15米,再向北面近40米,顺利完成了整体平移55米的搬家工作。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夜晚,新的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呈现出不同光影美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13
贵州省施秉县苗族绣娘龙禄颖,是非遗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早年外出打工,后来返乡创办苗绣企业并免费给当地妇女开展刺绣技能培训,带动12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增收。
13
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持续推进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建设,通过改造闲置建筑,以多种方式对敦煌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打造了敦煌书局、敦煌印局、敦煌无界等一批以敦煌文化为主题,集文创消费、艺术展览、互动体验、社交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吸引了大批喜爱敦煌文化与艺术的游客前来打卡游览。
13
10月11日,中国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新华社发(刘再耀 摄)  新华社青岛10月11日电(记者黎云)中国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11日上午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47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
12
每年农历八月中下旬,浙江钱塘江大潮都会呈现“海阔天空浪若雷”的壮丽奇观。每年农历八月中下旬,浙江钱塘江大潮都会呈现“海阔天空浪若雷”的壮丽奇观。每年农历八月中下旬,浙江钱塘江大潮都会呈现“海阔天空浪若雷”的壮丽奇观。
12
10月11日,湖南省常宁市洋泉镇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收获水稻(无人机照片)。10月11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卢各庄村农民整理收获的玉米(无人机照片)。10月11日,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城伯镇西后津村农民在田间抢收铁棍山药(无人机照片)。
12
10月10日,游客在位于北京三眼井胡同的胡同美术馆参观展览《镜观·曼波》。
11
近日,位于天津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的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文物展厅正式开放,展厅内21米长的城墙遗址层次分明,让乘客在出行时也能了解天津历史。
11
10月10日,一列装载25个集装箱轻工产品的X8666次快速多式联运班列从福建省泉州市黄塘铁路货场驶出,以最高120公里时速开往重庆团结村站。
11
当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当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
10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