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为他打CALL,刚斩获第二届漓江文学奖的刘楚昕是湖北90后!
近日,刘楚昕创作的小说《泥潭》,荣获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他哽咽着讲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爆火于网络。
“开头以为是‘狗粮’,结局竟然是‘刀子’”......
在现场听完刘楚昕的获奖感言,著名作家余华也深受感动。
视频走红后,刘楚昕坦言,获奖时讲述女友故事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只为让人们记住这个我见过的最美好善良的人”。
刘楚昕手机里满满都是女友的照片
欣喜之余,他也有隐忧:“人们因我个人的故事关注我,而非作品。我担心作品出版后,会辜负期待。”
据悉,刘楚昕的获奖作品《泥潭》,其创作历程本身如书名般艰辛。
作品构思始于2013年,十年磨一剑。初稿50万字,反复删改至13万字,过程充满挣扎与自我否定,投稿屡屡受挫。
刘楚昕阐释“泥潭”寓意三重:致敬李劼人《死水微澜》;暗喻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更是自身创作状态的写照——“写作时,常感深陷泥潭,愈用力,愈深陷”。
目前,该书已进入最后编校,即将面世。刘楚昕表示:“这部沉淀十年的作品承载着太多,期待与读者分享这个从‘泥潭’中诞生的故事。”
另据媒体消息,漓江出版社表示,《泥潭》初步定于6月份出版,请读者朋友期待。
5月29日,在浙江参加文学活动的余华谈及刘楚昕时表示,没想到是这样一个反转的故事,“我们都被感动到了。”
对于刘楚昕“被拒稿十多年才获奖”的经历,余华表示,“这说明你只要坚持下去,运气就会找上门来。”
刘楚昕,1991年出生于湖北荆州,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4年进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现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其获奖作品《泥潭》从2013年开始构思,创作历经六年,期间多次回荆州,从荆楚文化中汲取灵感。
综合: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