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这个曾因"我爱你"谐音引爆全民浪漫狂欢的"人造情人节",首次遭遇集体冷遇。
不少网民纷纷发帖感慨,今年的“520”未如往年般掀起全民狂欢的浪潮:社交媒体上鲜见晒礼物的“九宫格”,电商平台促销活动低调收敛,街头花店的鲜花也没往年好卖——这场始于谐音梗、兴于商业化的情感消费盛宴,在经历Z世代"拒绝浪漫税"的理性反叛后,正褪去浮华外衣。
当"舔狗经济觉醒"成为网络热词,当双人游戏存档取代珠宝礼盒,折射出的是中国年轻一代对情感关系与消费主义的双重祛魅:不要被明码标价的爱情,只要触手可及的真心。
“舔狗经济的觉醒”
历年的5月20日,因“520”的谐音是“我爱你”而被追捧,成为流量爆棚的营销节点。每年到这个日子,社交平台满目刷屏,商家促销遍地开花,玫瑰价格一夜翻倍,餐厅、酒店、珠宝、鲜花电商忙得不亦乐乎。
与往年的火热情景不同的是,今年的520却火热不再。
网民纷纷发帖称,今年电商平台没了往日的大张旗鼓,微博话题阅读量直线下降,热搜难觅话题,餐厅、酒店生意也没以前火爆。
网上流传的一则视频还显示,有年轻人担心520当天要排长队,还带了凳子到婚姻登记处。结果去到傻眼了,根本没有什么长队。有网民戏称,今年520是“历年最惨的520”了。
人们对520的热情也变得淡然很多。有网民说,她闺蜜在520当天,男友像往年一样转了个红包过来,但自己拒绝了,“不如请我吃火锅,别搞虚的。”要放在三年前,闺蜜如果没收到礼物、红包,早就冷战了,现在却看得透:“以前觉得不花钱就是不爱,现在才懂,他记得我不吃香菜比红包实在。”
在网络上,还出现了不少关于“520”的戏谑,诸如“等到520心就凉了”“要礼物没礼物,要对象没对象”。有网民认为,520热度的降温,反映了人们对过度商业化的人造节日营销的疲惫感和抵触感,显示公众的心态更趋理性。有网民更直言:这是“舔狗经济的觉醒”。
“爱情消费主义”退潮
想当初,电商平台在十多年前将“520”包装为消费符号,商家通过“限定礼盒”“红包转账”等各种符号化手段,将爱情明码标价,每年商家都会推出各种营销活动。由此“爱情消费主义”被捧上了天,诸如送礼、约会、转账、朋友圈官宣成了情侣间的标配。但是,今年商家的品牌营销活动大幅减少,有网民甚至感叹,“品牌对520的关注度几乎为零”。
与此同时,不少网民认为过度的商业化让“520”失去了原本的情感内核,而时下情侣、夫妻的观念是“爱得清醒,过得踏实”, 相互间的关爱陪伴,才是最重要的。还有网民认为,现在年轻人逛商场的越来越少,不少人喜欢网上比价,因此现在实体店借助520搞促销,已经很难吸引人们来店消费。
消费理性和情感务实的觉醒
有网民分析,人们对520的消费热情下降,原因也比较“实在”——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如房贷、车贷样样都要钱,他们更倾向“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消费观念。年轻人也觉得爱情不该被消费定义,不少人觉得520礼物是消费陷阱。还有,现在大家注意力都被短视频吸引了,表情包、虚拟礼物这些低成本表达也流行起来,实体礼物就不那么重要了。
有网民认为,如今的年轻一代,相比起“仪式化的爱情”,更喜欢“日常浪漫”,更期待“共同创造的回忆”。Z世代年轻人更喜欢共享文档写情书、用双人游戏存档代替珠宝等方式来重构互联网时代的爱情表达。
此外,节日疲劳也使人对520这种人造节日感到疲劳。“过完2月14日,接着是三八妇女节,还有5月20日,再就是七夕……有的还有结婚纪念日,还有女方生日,哪个男的经得起这么折腾。”部分网民表示。520并非传统节日,只是一个“谐音梗”,并非中国传统节日或习俗,现在人们已经看透这个不中不洋的日子,自然选择理性消费。
部分网民认为,“520”热度的消退,并不是浪漫没了,而是婚恋观的重塑,回归情感的本质。因为爱意的本质,始终藏在对彼此的真诚里。
文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翎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