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8日是“世界卵巢癌日”
卵巢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其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
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三位
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
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怎么可能是卵巢癌啊?她才18岁啊,医生你们搞错了吧!”小小的诊室里回荡着晓云(化名)妈妈颤抖的声音。刚上大学的晓云一周前开始感觉腹胀,肚子感觉也变大了,稍微用力按还能摸到一块地方硬硬的。感觉不对劲的晓云来到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查体结果表明腹中有巨大包块,妇科超声结果显示这一包块可能有20多厘米。
考虑到晓云的年龄、身体情况以及腹中包块的生长速度,医生不得不遗憾的告知晓云家人,这很有可能是长在卵巢位置的恶性肿瘤,要尽快进行手术。妇科一病区主任李大可及其团队在术中从晓云腹中取出了25*20*12cm大小的包块,且快速病理结果显示这个包块确实是卵巢恶性肿瘤。虽然手术顺利完成了,但晓云还要接受后续的化疗,只能暂别校园生活。
为什么这么年轻的女性也会患上卵巢癌?广大女性又该警惕哪些信号呢?
卵巢癌可怕在哪儿?
据统计,卵巢癌全球每年约30万新发病例,死亡率居妇科肿瘤首位;中国卵巢癌发病率逐年上升,5年生存率不足50%(早期发现可提升至90%)。卵巢癌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早期症状不易察觉,起病隐匿,很多患者一发现就已经是晚期。
高发人群:50岁以上女性、有家族遗传史(如BRCA基因突变)、未生育或晚育、肥胖、长期使用激素替代治疗等。
警惕以下4个信号 尽早就医
1. 持续腹胀、腹痛或盆腔压迫感(易误诊为消化不良);
2. 食欲减退、易饱腹、体重下降;
3. 尿频、便秘等泌尿或肠道症状;
4. 异常阴道出血(少见但需警惕)。
注意:这些症状持续2周以上,且无其他明确病因时,需做妇科检查。
哪些因素会导致卵巢癌风险提高?
卵巢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具有危险因素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癌症,同样,没有高危因素也并不意味着肯定不会得癌症。
增加卵巢癌患病风险的因素有:
1. 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
2. 家族有BRCA1/2基因突变
3. 高龄(35岁以上)初产或从未生育
4. 月经初潮早以及绝经晚
很多中老年女性,在体检时往往忽略对子宫、卵巢的检查,甚至认为自己已经绝经了就不会患卵巢癌了,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有预防措施吗?
卵巢癌并不是无法预防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基因筛查可降低患癌风险。
降低风险的生活方式
定期体检:每年妇科检查(包括盆腔超声、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控制体重。
生育与哺乳:适龄生育、母乳喂养可降低风险。
避免长期激素滥用:如雌激素替代治疗需遵医嘱。
遗传风险评估
有家族史(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的女性建议进行BRCA基因检测,必要时采取预防性措施(如卵巢切除)。
专家提醒
对于卵巢癌的防治,在此提醒广大女性朋友们:
1. 建议每年要进行妇科B超以及妇科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如CA125等检查。
2. 如检查发现附件持续的包块,需要提高警惕,还有短期内突然增大的包块,以及绝经后出现的附件包块,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3. 建议已确诊的卵巢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为靶向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若检出基因突变,则会有遗传的倾向,患者子女也能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尽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