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超市的货架,或是浏览电商平台的页面,你是否曾被那些看似诱人的商标名称所吸引?
可实际上,“零蔗糖”冰激凌让你以为找到了健康与美味的完美结合,可仔细查看配料表,却发现糖分依旧存在;买了“去屑三分钟奇迹洗发水”,用后发现去屑效果一般,根本没有奇迹可言,找商家理论,对方说这款洗发水就叫“去屑三分钟奇迹”……
近来,用“文字游戏”诱导消费者的乱象频繁发生,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有被商家绕进“文字迷宫”、掉进消费陷阱的经历。对此,网友将此现象称为“心机商标”。
根据媒体调查,这些玩弄“文字游戏”的“心机商标”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
比如,“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调味品,“零蔗糖”冰激凌、“120W”充电器……引号里的文字并非商品特质,而是商品的名称。很多消费者表示,自己很容易被这些商品包装上的描述吸引而购买。
什么样的标志可以申请注册商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但是,注册的合法性并不意味着商家可以肆意使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一条明确将“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利益”列为立法目标之一。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相关条款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因此,受访专家表示,在商标审查实践中,如果商标名称中含有直接描述产品成分、功能的描述性词汇(如“零添加”“土猪”“土鸡”等),这样的商标通常难以注册。
为何市场上有这么多的“心机商标”?
京都律师事务所竞争法律事务部主管合伙人王菲向媒体介绍,商标注册流程主要包括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形式审查核查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实质审查则主要判断商标是否具备显著性(如是否为通用名称)、是否违反禁用条款(如是否涉及国家标志、是否存在不良影响、是否会造成他人误解等)。
她进一步分析,一些具有欺骗性或误导性的商标能够通过审查的原因有很多:审查员对某一商标是否存在误导性或“欺骗性”的认定存在主观差异;商标申请量逐年递增,商标申请审查工作时效要求高,缺乏充分时间调研论证特定商标是否实际误导公众;商标申请人通过拆分商标、多类别申请等手段规避审查。
针对商标的具体审核过程,一位商标审查协作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能够注册成功的商标肯定符合当时的审查标准,但在注册后,商标是否成为误导性宣传的一环,属于企业的自身行为,“审查员在审查时,会对商标本身进行判断,但不可能预判到所有情况”。
“比如有些商品明显不是丝绸制品,但商标里却说它是‘某某丝’或者原本产自南方的大米,商标却叫‘东北大米’,这种商标显然违规,是无法注册成功的。”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王太平说,“像‘壹号土’商标,表面上看没什么,然而实际应用时就可能存在误导性。比如和猪肉搭配在一起很容易被消费者当作壹号‘土猪肉’,而非‘壹号土’猪肉,而这类商标很难被判定违规。”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商标代理行业的无序发展也是“心机商标”不断出现的原因。一些代理机构以“包过”“内部渠道”为噱头招揽业务,甚至协助客户恶意抢注、囤积商标。
综合:央视网公众号、法治日报、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