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呵护,给了我第二次生命……”4月23日下午,在家人的期盼和医护人员的陪护下,19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小静(化名)缓缓离开台州市立医院“层流病房”,与家人团聚。据悉,这是该院搬至新院区后的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顺利出仓的画面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姑娘面色不好,一查竟得了白血病
患者小静是临海人,今年读大一,年初寒假放学回家后,因为面色不好来到台州市立医院做血常规检查。本以为只是一次小检查,没想到结果却显示异常,进一步接受骨髓穿刺检查后,小静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是人体内的‘造血工厂’,正常情况下会生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类血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则是遗传物质(DNA)发生基因异常,血细胞无法正常发育,导致患者的身体机能出现显著缺陷。”该院血液肿瘤内科主任花京剩说,这个疾病进展快速,是死亡率最高的白血病亚型。如果没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患者生存期仅为6至10个月。
幸运的是,爸爸配型成功
时间紧迫,医院第一时间分析评估病情后,敲定了治疗方案——先诱导治疗,缓解后再给予巩固、强化治疗,最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配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环。幸运的是,小静一家都是O型血,家人商量后,决定让爸爸作为供者为女儿提供救命的造血干细胞。
4月1日,小静进入台州市立医院新院区全新建设的“层流病房”。这是目前台州范围内最先进的移植仓,其内部是相对封闭的空间,可通过高效过滤器清除空气中绝大多数的细菌,使空气达到基本无菌的程度,最大程度避免患者感染空气中的微生物。在此之前,小静已经历了三次住院,完成了化疗等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所有准备。
治疗期间,各方一起为她保驾护航
进仓后,小静更要跨越重重难关,包括清髓药物的毒性反应、造血及免疫功能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控制、复发风险防控等。吃不下饭、恶心呕吐、疲劳发热是常事,心理状态也不太好。
“移植仓家属无法探视,为了缓解小静的焦虑,我们安排12小时两班倒、一对一陪护精心照料,并对她进行心理干预,给予人文关怀。”血液肿瘤内科副护士长李罗告诉记者,第一次化疗和这次出仓,他们都为小静准备了蛋糕惊喜。
治疗期间,亲友们也始终守护在小静身边。小静的父母买了一家三口的亲子服,上面写着“诸事顺利”“好运满满”,接连三个月每天穿着陪伴女儿;进仓的23天里,母女俩一直持续微信视频,互通消息。小静的同学们也发来视频鼓励她坚持与病魔斗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家一起为她保驾护航。
省级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落户
4月23日下午,小静的各类血细胞已恢复到一定数值,成功达到出仓标准。接下来两周,小静将在医院单人无菌室度过,待各类血细胞数值稳定后再出院,回家后也要继续吃抗排异药,并待自身免疫系统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台州市唯一的省级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落户台州市立医院,意味着今后台州以及周边地市的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这里即可就近完成干细胞的捐献采集,同时也标志着台州市立医院实现了血液肿瘤患者从化疗、干细胞采集到移植的全流程管理,可为患者提供精准化个体治疗。
“我国每年约有8万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需要造干细胞移植,希望有更多志愿者能参与到点燃生命火种的爱心活动中来。”花京剩呼吁道。
记者: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