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盔得扣紧点!今儿这风没准能给你掀个跟头!”4月12日一大早,快递员张同(化名)出车前一边叮嘱自己注意安全一边仔细检查装备。
没过一会儿,他收到站点主管在微信群里的嘱托:“大家在送货时遇上任何安全隐患问题,第一时间拍照在群里上报!经过胡同尤其是电线杆、大树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马上离开不逗留。”
“大风天,总得有人把东西送到该去的地方。比如有人买了急用的药,那一刻时间都耽搁不得,风再大也得给人送过去。”张同回忆道,那天他就给一个胡同里的老人送了一单降压药,“买药肯定着急用啊,我接到单骑着车子就去了,大风刮在脸上,就像小刀划过,车子也不稳,我就把电动车车头死死抵在膝盖间,还好及时、安全送到了”。
在极端大风天气下安全抵达目的地的张同是幸运的,外卖员陈明(化名)就没那么好运了——那天,他在送餐时即使做好了万全准备,用配重平衡车辆,仍然被强风连人带车吹到墙角,胳膊被撞得生疼。
“装货时,我把餐盒平均放在电动车的箱子里、踏板上,又将一个袋子挂在车辆前面,想借此保持车辆平衡,可是过一个小转弯时,一阵强风吹来,160斤的我连人带车被吹出去老远,还好餐没撒。”在北京跑了两年多外卖的陈明以为自己早就适应了北京春秋季节的大风天气,没想到被这次的强风天气吓到了。
想到大风中艰难前行的骑手、快递员,很多网友纷纷呼吁,在极端天气下对新业态劳动者多一些理解:“配送时间可能会延长,大家要理解并耐心等待,而不是频繁催促或投诉;如果天气非常恶劣,尽量减少非紧急的订单,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为他们提供热水、避雨场所等;在时间延迟或出现问题时,给予理解性的评价,避免因不可抗力因素给予差评……”
陈明对此深有感触:“极端天气中用户催单减少,打赏金额涨至平日5倍,我感受到了人们的善意。”
然而,善意无法化解所有现实风险——在平台系统派单模式下,一些新业态劳动者无法自由选择是否接单。并且,目前我国职业伤害认定机制尚不完善,维权成本高、举证难成为普遍现象。
某平台专送外卖员刘安(化名)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系统派单后,自己可选择派送或转给别人,但如果没人接,就得自己去配送,“希望在极端天气下,平台能够调整派单规则,可以选择是否自愿接单”。
(全媒体记者 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