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季,露营野炊正当时,烤串、篝火让气氛感拉满,但很多露营爱好者低估了户外用火的危险性。眼下的东钱湖正是户外露营的热门打卡地,我市消防部门在这里通过一组明火实验,揭示户外用火中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致命危险。
实验一:卡式炉变“炸弹”?
关键词:出气口
卡式炉,也被称作便携式丁烷气炉,户外可以用来涮火锅、烤肉、烤鱼等等,因其轻巧便携、无需插电,成为露营野炊的常用工具。但操作不当,极易引发火灾甚至爆炸事故。
实验人员设置了一组对比实验,在两个规格一致的卡式炉上,分别放置底部大小超过炉体覆盖罐体的烤盘和底部大小适配且未覆盖罐体的烤盘,并加入少量水,同时点燃卡式炉进行加热。
点火后不久,未被覆盖的罐体周围温度约为 35℃,被烤盘覆盖的罐体周围温度约为 71℃;1 分钟后,两台卡式炉无明显异样;4 分钟后,未被覆盖的罐体周围温度保持在 70℃ - 80℃,被覆盖的罐体周围温度飙升至 180℃;11 分钟后,未被覆盖的罐体周围温度显示为 105℃,烤盘内水减少,底部略微烧黑,被覆盖的罐体周围温度达到 200℃,烤盘内水几乎烧干,底部严重发黑变形,卡式炉存在爆炸风险;30分钟后,被烤盘覆盖的卡式炉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巨大的冲击力将烤盘掀飞,卡式炉瞬间在桌上炸裂。
消防人员表示,当锅具大小超过炉体覆盖罐体时,卡式炉燃烧产生的热量无法通过出气口正常散发,持续传导至罐体,致使罐体内压力不断增大,一旦超过极限,便极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挑选合适的锅具,避开卡式炉上装有丁烷的罐体位置,保持出气口通畅。
实验二:“慢漏气” 成“杀手”?
关键词:通风
实验人员将卡式炉移至约 10 平米的半封闭帐篷内,正常点燃后在不关火的情况下吹灭火焰,模拟气体泄漏的场景,并使用可燃气体探测仪实时监测卡式炉周围可燃气体含量。
约2 分钟后,帐篷外人员可闻到刺鼻的气体泄漏味道;3 分半时,可燃气体探测仪报警,显示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为 20%LEL,此后浓度数值快速上升,45%LEL、60%LEL... ...10 分钟后,实验人员使用点火器在卡式炉附近点火,卡式炉炉身瞬间被火焰包裹。
“卡式炉气罐内的主要成分是丁烷,空气中丁烷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遇明火就会轰燃,甚至爆炸。”消防人员指出,市民在采购户外用品时,务必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使用前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使用过程中远离热源、易燃物,切勿在密不透风的场合使用。
实验三:篝火也“燎原”?
关键词:干燥
篝火是户外露营中营造氛围的重要元素,但如果失控,极易引发灾难。实验模拟了在有风条件下,篝火因管理不善而引发火灾的场景。
在空旷地面,实验人员点燃篝火,在下风口放置枯枝、落叶等易燃物,并用纸板扇风模拟有风环境,故意放松对篝火的管理,任由火星飘散。随着风力增强,飘散的火星迅速点燃周围枯草,火势迅速蔓延,一会儿功夫地面的落叶已成灰烬。
实验表明,春季天气晴好,空气中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湿度相对降低,森林或草地中的植物因温度变化可能变得更加干燥,极易被篝火的火星或热辐射点燃,从而引发大面积火灾。户外爱好者在点燃篝火前,务必清理周围易燃物,设置防火隔离带;在篝火燃烧过程中,安排专人值守,及时扑灭飘散的火星;离开时,确保篝火完全熄灭,避免留下安全隐患。
最美人间四月天,消防意识不能丢。消防部门提醒广大露营爱好者,在享受户外露营野炊乐趣的同时,若使用卡式炉、炭火等火源进行烧烤、烹饪过程中,要注意防范火灾,最好选择阴凉避光处。同时,不可在强风环境,或者密不透风的环境中使用,也不要靠近易燃物。如遇紧急情况,要及时报警求助,以保障自身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 梁瑾
通讯员 俞佳梦、骆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