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类家庭像候鸟一般过着“迁徙”的生活。他们周一到周五住在中心城区相对面积不大的房子里,周末为了能到开阔的空间喘口气,再住回郊区另一处稍大的房子中。如此“折腾”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到父母心中更好的学校就读。 业内人士认为,“候鸟模式”不仅有可能影响孩子身心,也会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频繁“迁徙”也增加了城市运行成本。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李敏看来,减少“候鸟家庭”,关键要促进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化,让家门口的学校变多变好。如果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家长或许不必再为好学校死磕老破小。” 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北京市印发了该市《统筹主城区与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方案》,统筹365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义务教育学校,促进课程、活动、师资、教研、管理等教育要素和优质资源有序流动。 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正在推进,家长的心理也需要改变。教育心理学专家陈小松认为,家长们需要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角色。“虽然这样的选择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但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同样不可或缺。也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更加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包办,赶鸭子上架。” (工人日报)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