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桂华 约尔古丽·麦麦提
一段时间以来,广东、江苏等地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深入拓展“土特产+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为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不少乡村地区通过整合乡土优势资源、挖掘土特产的文化内涵与构建文旅消费场景,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土特产+文旅”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体验”的跨越。“土特产+文旅”模式并非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通过文化聚焦、场景再造、数字赋能和技术支撑,构建起“从田间到体验、从产品到文化、从农民到产业主体”的全产业链结构。这种模式已从概念探索迈向系统实践,未来随着人才培育体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优化和政策创新持续深化,此种融合模式有望催生出更多元的产业形态,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开辟出更具生命力的创新图景。例如,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的鲤鱼山庄将鲤鱼特产与渔耕文化、田园观光融合起来,培育乡土特色品牌和精品景点,有效提升了乡村“土特产”的发展质量;陕西宝鸡市凤翔区的六营村,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凤翔泥塑为依托,通过“组织化运营+场景化创新+全域化赋能”,重构了传统手工艺价值链。
也要看到,当前在“土特产+文旅”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一方面,部分地区的文化挖掘力度有待加深,产品开发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有的省份超过60%的乡村旅游点的土特产包装雷同,仅以“古法”“手工”为卖点,难以在以工业化产品为主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存在文旅体验的浅表化情况,对于游客参与和体验的深度有所忽视。部分地区因其沉浸式体验闭环还未形成,导致二次消费转化率偏低。此外,也有部分地区产业联动的系统性不足,使得文旅和土特产的有效融合受到制约。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更多地植入文旅基因,从产品创新、场景重构、数字技术、人才振兴等方面施策。
以产品创新激活土特产的文旅基因。挖掘土特产在地文化属性,开发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符号的衍生品。例如,福建省武夷山将岩茶与茶道体验、茶器制作相结合,推出“茶旅盲盒”,内含不同山场的茶样与手绘茶山地图,使产品成为文化传播载体。同时,支持建设乡村文创工坊,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计师与农户合作,开发复合型产品,推动土特产从“农产品”向“文化伴手礼”升级。
以文旅场景重构打造沉浸式体验经济。突破传统的“采摘+售卖”模式,构建“生产场景文旅化”新生态。例如,陕西省袁家村采取“前店后坊”模式,让游客目睹辣椒酱的古法酿造过程并参与封装,使消费过程转化为文化体验。结合节气文化打造“葡萄节”“梯田光影秀”等主题场景,利用AR技术复原传统农耕场景,让土特产生产链条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叙事空间。
以数字技术为产业链升级提供支撑。构建“云端产业链”,通过直播电商、社群营销放大土特产价值。比如,浙江临安山核桃产业依托“村播计划”,培养了几百名农民主播,在抖音平台开设“慢直播”展示古法炒制工艺,带动产品溢价超过35%。还要建设乡村数字孪生系统,游客扫码即可查看土特产的生长溯源、制作工艺,打通“线下体验—线上下单—云端认养”的消费闭环,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以人才振兴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实施“新农人培育工程”,重点培养既懂农业又擅文旅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建立“乡土专家+城市创客”的协作机制,吸引设计师、策展人等参与乡村文旅策划。比如,福建省泉州招募“乡村运营官”,由返乡青年带领村民运营“世界遗产+茶咖”主题游线,使传统古厝变身网红民宿集群。要实施并完善专门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设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设计师、策展人等专业人才提供创作空间和项目对接服务。
以政策机制创新为模式落地提供保障。建立并完善党建引领下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模式,提高农民的产业增值收益。比如,云南普洱成立茶旅合作社,村民以古茶树入股,按文旅收益比例分红,近3年户均增收4.2万元,实现产业发展与富民增收有机统一。(李桂华 约尔古丽·麦麦提)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