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我每天走10公里。这么自律,怎么反而伤了膝盖?”3月17日,面对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给出的“四级(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诊断结果,72岁的张爷爷(化姓)发出了略带不甘的疑问。
四级(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影像显示,双膝软骨磨损如“砂纸”。
硬朗老人陷入“养生陷阱”
日行10公里却患上最严重的关节炎
“张爷爷走进诊室的时候,我一度以为他顶多60岁。”在该院骨一科主治医师黄涛眼中,张爷爷白发不多,身板笔挺,精神抖擞,“就是有时候走路微跛”。
张爷爷告诉记者,过完60岁生日,“多走路准没错”成了他坚持的“养生信条”。他每天饭后从三层楼走到阅马场,来回10公里,正着走、倒着走,雷打不动。入春以来,哪怕膝盖开始隐痛,张爷爷也咬牙坚持,“忍忍就过去了”。
然而,这份执着却让他付出了沉重代价——膝盖患上最严重的关节炎,双膝软骨磨损如砂纸,甚至可能面临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运动是良药,但过量便是毒。骨头用过头,比不动更可怕。”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骨科主治医师黄涛警示道。
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骨一科主治医师黄涛正在为病人看诊。
骨头不是“钢筋”
60岁后更要“省着用”
“很多老人和张爷爷一样,把运动当任务,却忽视了骨头的保质期。”黄涛指着影像图解释,60岁后骨质加速流失,关节软骨变薄,“就像轮胎磨平了花纹,再猛踩油门只会爆胎。”
张爷爷的膝盖正是老年人过度运动后的典型案例:长期超负荷运转,从偶尔酸胀到持续剧痛,最终“罢工”。
诊室里,黄涛还用茶杯打了个比方,“年轻人骨头像钢杯,摔一下可能没事;老人骨头像玻璃杯,轻轻一摔就碎。”他提到,近年来因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的老人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咳嗽一声就骨折”。
50岁是走路步数分水岭
游泳、太极更护骨
如何科学运动?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群,黄涛开出了一张“年龄定制处方”。
50岁以下,每日步数控制在2万步以内,避免长时间负重跑跳。
50岁以上,推荐1万至1.5万步,且以“非负重运动”为主,“游泳像给关节敷面膜,太极如同润滑油,都能减轻磨损。”
“有的老人认为跑步能磨炼骨头,这也是不对的。”针对这一误区,黄涛表示,快走、爬山对膝盖产生巨大的压力,相当于每天背着几十斤沙袋爬山。
“运动是健康的朋友,却非越多越好的竞赛。”黄涛提醒:量力而行,才能让骨头“服役”更久。记者了解到,目前,张爷爷已预约手术,他苦笑道:“以后改练太极了,膝盖再也伤不起。”
记者:赵萌萌 通讯员:张素华 陈舒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