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于春胜在维护雪板。 受访者供图 图②:李伟伟在调试造雪机。 本报记者 赵景锋摄 图③:姚鹤(右一)和同事在巡救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随着冰雪运动广受欢迎,许多体育新职业走入人们的视野。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发布的新职业、新工种中,造雪师、雪板维护师、滑雪巡救员等位列其中。新职业给从业者带来新机遇,也给行业发展带来新气象。
——编 者
造雪师李伟伟——
“把山坡变成雪道,我很有成就感”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马鬃山滑雪场,造雪师李伟伟抓起一把刚造的雪,递到记者手里,“来,攥一下,啥感觉?”“不太好攥。”记者摊开手掌,雪在手里散开。李伟伟介绍:“攥起来散,说明雪有点干;攥起来实,说明水分大。造雪师要把握好这个度。”
2021年大学毕业后,李伟伟进入了造雪师行业。
翻看他的培训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工作难点。首先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马鬃山滑雪场对游客开放的面积超42万平方米,集中造雪期要控制在45天之内。雪场想要如期运营,需要24小时不间断造雪,白班夜班来回倒。“我第一次值夜班,在户外待了一夜,脸都冻僵了,像针扎一样疼。”李伟伟说。
人工造雪的原理是将高压水注入造雪机,通过喷嘴喷出雾化的液滴,与高压空气混合后凝结成冰晶。“这一过程要求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湿度在50%以内,不同的温度、湿度搭配,会极大影响造雪质量。”李伟伟表示,造雪时要格外当心。要注意监控风向、温度等条件,稍有不慎,不仅出雪受影响,还可能导致机器故障,甚至造成人员受伤。
“造雪是一门经验活,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李伟伟经常在户外观察造雪机工作,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还经常与前辈们探讨交流。凭借努力和韧劲,他入行不足4年就成长为技术熟练的造雪师,不仅极少出错,还练就了许多“独门绝技”:听听轰鸣声,就能判断造雪机运转是否正常;踩踩雪堆,就能判断造雪情况……雪季过后,李伟伟还要参与造雪设备的维护、支持其他项目运转。
随着冰雪运动近年来愈发火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造雪师队伍。“我们团队中基本是95后、00后,大家经常琢磨如何造出更优质的雪,提升游客的滑雪体验。”说话间,李伟伟带记者来到雪场最高处。放眼望去,一条条雪道宛若丝带倾泻而下。“把山坡变成雪道,我很有成就感。”李伟伟说。
雪板维护师于春胜——
“我和雪板成了‘好朋友’”
关上大门,工作室里格外安静。于春胜打开台灯,将一块雪板抱上工作台,仔细检查。他将电熨斗加热到合适温度,轻柔又均匀地将蜡油在雪板上熨开。“雪板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进行打蜡护理,这有利于延长雪板的使用寿命。”他一边说话,一边熟练地操作。他身后,还放着两个等待维护的雪板。
于春胜今年31岁,是一名雪板维护师,一块块雪板在他的帮助下焕然一新。于春胜搓了搓有些粗糙的手,“一块雪板,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都是雪友的宝贝。不管是维修还是养护,咱肯定得尽心尽力。”于春胜以前从事汽车组装维修,本就热爱滑雪的他,9年前经朋友介绍,转行成为雪板维护师。
从业初期,为了积累经验,他经常向滑雪爱好者、退役滑雪运动员请教,“他们熟悉雪板,雪友的体验很重要。”
维修雪板内刃,是于春胜最常做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雪板板刃可能高于板底,这就需要维护师用工具一点点打磨平整。“打磨雪板是个精细活,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手感很重要。”于春胜表示,如果当天打磨的雪板多,下班时手都是抖的。
打蜡、修刃、补板底、调整固定器……一年年积累,于春胜的技术不断进步。如今,遇到一些“伤情”复杂的雪板,他也驾轻就熟。“我和雪板成了‘好朋友’!”谈起雪板,于春胜的话匣子总也关不上,“硬度较低的雪板,更适合初学者。”“这块雪板底部有伤,估计雪板主人去滑野雪,碰到石头、树枝了。”
下一步,于春胜想攻克板刃断裂等难题,“这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不仅能让雪友有更好的滑雪体验,更减少了滑雪时的安全隐患。咱得继续精进技术,配得上雪友们的信任。”
滑雪巡救员姚鹤——
“我们随时待命,但更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手要稳,减少晃动!”“注意看路,别撞到人!”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湖度假区的雪道上,几名滑雪巡救员脚踩双板,手推救援船,护送受伤的滑雪者回到山下接受治疗。姚鹤今年32岁,是松花湖度假区滑雪巡救队的主管。在他带领下,队员们配合默契,不出10分钟,就把伤员安全送下山。
“救援团队越规范、越专业,雪友们的安全越有保障。”姚鹤本身是一名滑雪爱好者,2016年松花湖度假区招募救援人员,他通过重重筛选,成为一名滑雪巡救员。
将伤员转运下山后,姚鹤再次滑上雪道。发现有滑行速度过快或过慢的雪友,他便高声呼喊,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在雪季,姚鹤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要滑行几十公里。
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是这份工作的常态。“那边好像有人摔倒了,伤员情况看不太清楚。”一次夜滑,有雪友急匆匆找到姚鹤,焦急地说。天空飘着雪花,雪道能见度不高。姚鹤当即叫上4名队员,带齐救援装备。大家横向排开,保持10米间距,慢速滑行,仔细寻找伤者。十几分钟后,姚鹤终于在雪道边缘处找到伤员,“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下来,回去换衣服时才发现,队员们紧张得衣服都湿透了。”
晚上9点半左右,夜滑结束,游客逐渐散去,姚鹤和队友们也开始了每天的“最后一滑”。看雪道上有无滑雪者,检查防护网、造雪机等设备附近防护垫情况……
近几年,滑雪者越来越多,姚鹤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姚鹤和队员们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医院、救援队组织的专业培训,成为拥有滑雪教练证与红十字救护员证的“双证”员工。
滑雪巡救员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让姚鹤和队员们的职业归属感更强,“我们随时待命,但更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记者 刘以晴 赵景锋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