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前,65岁的萨克斯手老曾习惯性地轻阖双眼,任由指尖在铜管上无声跳跃;一旁,16岁的主唱兼电吉他手王力禾,开始伸手、握拳,猛锤胸口。“哐哐”两声,压力释放,一首《在水一方》倾泻流淌。
动与静,老与少,当萨克斯的醇厚音色与少年们的个性嗓音交织共融,台下观众一片寂静——此刻,年龄的界限被旋律顺利模糊,代际的鸿沟被音符从容填平。
灯光熄灭,八人乐队,“枯荷向阳”,演出开场。
16岁和60多岁
组个乐队吧
“枯荷向阳”是乐队的名字。5名高二学生,非音乐科班专业;3名老年人,平均年龄63岁以上,其中学习萨克斯时间最长的,是半年。成立之初,看乐队配置,自带“草台班子”感。
“枯荷向阳”乐队在沙坪坝滚石琴行演出。
最大年龄差距超过50岁,8人并排站在一起,除了人数带来的气势,更多的,是沙锤、摇铃与电贝斯,萨克斯和电吉他之间的格格不入。上台前,一句小小的质疑曾在王力禾耳边响起。
“前一个演出完毕的后摇乐队成员下台时对我说,‘我真的很好奇,你们到底要唱什么?’”
唱什么?在乐队成立之初,这根本算不上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谁来唱?
16岁的邹子骞,乐队组织者,“枯荷向阳”的名字正是他的手笔。“向阳,是我希望夕阳与朝霞同辉。”寓意一出,甚至不用再提其他备选项,爷爷奶奶辈成员一票通过,不吝啬夸奖,“小邹果然有才华,有点文艺范儿也!”
但“文艺范”的小邹组建这个乐队,初衷不带文艺。
他是重庆育才中学国际部高二学生,擅长贝斯,热爱音乐,在校就组建了乐队。老师布置的“代际差异”实践作业让他灵机一动:“音乐,是否能成为化解‘代际冲突’的介质。”这个问题的答案,邹子骞决定自己探索看看。
邀请老年人,组成一个特别乐队演出——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同校同学的热烈响应。“我邀请力禾当主唱,他说要回去问问家长。哦,问了,问了就自动屏蔽妈妈‘高二学业有点繁重’的隐晦暗示,加入;吉他手童锐成接到电话时正在健身,他跟我说,要好好考虑一下。结果一个小时的健身还没结束,他就果断回复我,‘好,我来。’”
于大家而言,与老人同台演奏飙歌这件事,概念其实很模糊。“因为没有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对跨年龄合作的好奇,对老人的一贯善意,对音乐不设限的喜欢,成为共同的加入理由。邹子骞一共收到了十多个同学的报名,考虑到水平,他定下了自己在内的5人:主唱、节奏吉他、架子鼓、贝斯、电吉他……电声乐队的配置一应俱全。
“我们倒是准备好了,主角呢?”大伙看着邹子骞,面面相觑。他挠挠头:“走,出去碰碰运气,抓‘壮丁’吧!”
8个人的排练
再不疯狂就老啦
碰壁来得很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某些时候绝对是一句虚假的安慰。
因为太过热情,会显得你别有所图——“我们这才知道,针对老年人的防诈骗宣传真的做得不错。”嘴巴甜也不一定能有好结果,有些老人更看重实际收益:“我来参加,有没有奖品嘛?”
乐队“老年组”在吹萨克斯演奏。
渝北、江北、九龙坡、沙坪坝的大小公园,被邹子骞、王力禾二人花两个月基本跑遍。“发过朋友圈,去过老年大学,还走过养老院,被拒绝了很多次。爷爷奶奶觉得要排练,既耽误时间又不自由。”最终,在彩云湖公园吹萨克斯的肖云华(化名)被大伙一眼看中,加上王爷爷和成都来的曾爷爷,乐队的三名“主角”确定。老人们也爱交流音乐,都会吹萨克斯,肖云华吹得最好。
是开心的。肖云华回忆,不管是邀约、排练还是最后的登台演出,能让她坚持下来的理由只有一个:和这些可以当孙辈的孩子们相处起来,格外愉快。
也是收获感满满的。以这把萨克斯为界,划开了她退休前后的生活。退休前,她是家里的贤妻良母,是单位的劳动模范;退休后,对乐理一窍不通的她开始学吹萨克斯,突然记起自己年轻时对音乐也足够喜爱。学生们身上这股向上又执著的劲头,让老人们心里隐隐约约都有个念头:“再不和他们一起‘疯狂’一把,我们就要更老了。”
而快乐的情绪,其实远不止一方。2024年11月底,“枯荷向阳”8人乐队第一次排练。3位老人当天12点半准时走进中学排练室,一次两小时。两个月的排练时间,他们从未迟到早退一次。
“当时爷爷奶奶还不知道我们是电音乐队,乐器他们甚至有些都不知道名字。第一次排练的时候,我们一拨弦,他们就鼓掌,还掏出手机留影录像。”用行为表达的纯粹赞美,开了一个好头。即使在后来,演出选歌出现审美差异,老人们只认识简谱不认识和弦谱,双方也愿意互相迁就。
该互相包容就包容,但段落记错、节奏不对、进拍快慢,该据理力争的地方大家也拿出每个年龄段都有的执拗。肖云华偶尔会故意俏皮地拉长声调:“小——邹——老——师,停一下。你看看这个地方,旋律是不是有点问题呢?”
邹子骞坦言,他第一次觉得,“代沟”居然可以是有趣的。“和同龄人合作音乐,如果品味不同,大家会很快一拍两散,但和爷爷奶奶们不一样,包容度不自觉提高。当真正静下心来听听不同的音乐,原来那些不屑一顾,觉得有点土的老歌,居然能给我新的音乐灵感。”排练之余,老曾则跟孩子们聊到更多音乐以外的东西——得知在座乐队成员不久后都要出国,他鼓励大家:“你们是新生的太阳,不管去哪里,都要活出自己的生活方式。”
“没有矛盾,摩擦都很少,更多的是对音乐、演出形式的讨论。”登台在即,排练结束,“期待有更多下次。”双方对合作的舒适度评价格外一致。
写给他们的歌
在Live House奏响
蛇年春节前,“枯荷向阳”在滚石琴行、坚果Live House完成了两次演出。得知这个乐队的特殊性,后者的老板免除了相关费用,并将他们的演出定为压轴节目。
“枯荷向阳”乐队在坚果Live House公开表演。
观众好奇“唱什么”的答案此刻揭晓:《女儿情》和《在水一方》两首老歌,年轻人伴奏,演奏萨克斯的老人们“唱主角”。原创曲目《飞》和《太常引》是说唱摇滚,孩子们成为全场焦点。
谁是主角?采访中,老人们给记者提出一个请求:希望稿件中能给他们化名,“很感谢孩子们能把我们带到一个从未去过的舞台。这个舞台上,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
这场无关技巧高低的演出,效果不言而喻。萨克斯声部将《女儿情》的旋律奏得悠扬,配合默契的打击乐,弦乐与电音,传统与现代音乐得以美妙融合。当最后一句“愿今生常相随”响起时,老人们放下乐器,与孩子们并肩而立,鞠躬致谢。
看着台下的观众自发随着《女儿情》的伴奏跳起了舞,台上的人,眼眶里隐有泪花。震颤人心的从来不止是音符,跨越半个世纪的年龄差,两代人的时钟在此刻校准了共鸣。
“枯荷向阳”乐队在坚果Live House公开表演。
以肖云华在内的老人们为原型,邹子骞为原创歌曲《太常引》作词,又谱写了乐队同名歌曲《枯荷向阳》。他在歌曲里这样追问:“时钟走到11点半,还属于世界吗?”“时针快拨到12点,还继续起舞吗?还在长椅等待吗?”
年过花甲,世界越来越大,而他们所拥有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不再等待,应该起舞,属于世界。老人们的迷茫,年轻人用行动,甚至在歌里给出了回答——
“我从未停止寻找,黎明朝霞破晓。”
记者手记
2月21日发稿前,邹子骞告诉我们,“枯荷向阳”不会解散。他们已经拍摄好了关于这支乐队的纪录片,取名《不合拍》。纪录片里,不合拍的年龄,不合拍的音乐审美,却组成了一个合拍的乐队,有了合拍的表演。
谈及这次乐队合作给双方生活带来的改变,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我的外婆是全民K歌的忠实粉丝,她原来发布的唱歌作品都是老歌。像什么《想你的心好苦》《如水年华》……我以前嗤之以鼻。现在呢?我甚至愿意尝试和她在线合唱!”
老人们呢?以前曾大声批判“说唱?摇滚?脑壳闹麻”的人现在却说:“听嘛,有好听的,我现场就听过……不接受反驳。”
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赵映骥 受访者供图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