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下午,13岁的小苗(化名)在家做作业时看到手机弹出一条信息——一个群聊的二维码,对方让小苗进群找“网警”,并按要求“洗清嫌疑”。随后,那个所谓的“网警”向小苗提供了自己的相关证件,心思单纯的小苗信以为真,一下子慌了神,险些转走父母59万元。
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
恐吓未成年人,险转走59万
得知小苗手机里没资金,“网警”要求小苗用其母亲的手机转账,并指示她在没人的地方操作。于是,小苗拿着母亲的手机躲到卫生间,并锁了门。
做好这些后,小苗又听从“网警”的指挥,将支付宝中的2万元转到了银行卡里。
随后,“网警”让小苗将剩余的57万元转到一个公司账户,小苗也按要求操作,但由于金额较大,没有转账成功。
此时,小苗的母亲刘女士发现孩子一直在卫生间里,且敲门不应,便急声催促。小苗见状中断了和“网警”的联系,打开门走了出来。
警方提示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防诈骗教育
小苗的父亲王先生称,当时看到了资金转账的信息,但发现是在自己的支付宝和银行卡之间流转,虽有疑惑但没当回事儿。
直至后来发现手机里有两个96110反诈中心的未接来电,于是去查看支付宝和银行卡账单,发现有一笔约59万元的钱款,转账至一个公司账户时被拦截。
冒充“公检法”实施诈骗的套路并不新鲜,若是成年人遇到类似情况,或许能很快鉴别真伪,但孩子普遍缺乏社会经验,遇事容易慌张害怕,很可能会上当受骗。
家长日常应适度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孩子的防诈骗教育,告诫他们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此外,家长应保管好支付信息,谨慎开通免密支付。
如何判断自己的手机
是否中了木马病毒?
近期,“手机被黑客控制盗刷银行卡”的事件已发生多起,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安信天行网络安全总工程师陈青民表示,手机“莫名其妙”被盗刷很可能是因中了木马病毒,受害者通常点击了不明链接,手机后台会悄无声息地下载木马程序。
手机一旦感染木马病毒,诈骗分子不仅能读取通讯录、短信等信息,还能在受害者完全察觉不到的情况下,进行更为隐蔽和危险的操作,例如打开手机摄像头,窃取隐私信息。
如何判断手机是否“中毒”?
最近手机运行有无变慢;
手机是否出现不受控制、自主登录其他界面或应用的情况;
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出现没有自主操作的交易记录。
手机出现异常,如何处理?
首先一定要断网,因为所有的黑客控制手机,都要通过网络来连接;
其次,要及时修改相关密码并提升认证方式;
如已出现资金损失,要及时报警。
提醒
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
或者下载非官方应用程序
更不能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同时应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防范从孩子下手的网络诈骗
建议安装
国家反诈中心App
同时设置转账限额
并选择安全度更高的
安全认证方式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综合:国家应急广播、央视新闻客户端、浙江公安、澎湃新闻
编辑:刘慧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