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统计,2024年全国共报告狂犬病170例,与2023年的122例相比,上升了39%。这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连续17年狂犬病持续下降后的首次上升。这一数据引发了业内关注。
针对狂犬病发病数上升的现象,1月19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医师王传林,以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犬伤门诊主任胡伟琦。两位专家均表示,狂犬病发病数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医师王传林(中)。牛宏超摄
王传林认为,“宠物饲养数量增加、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仍有不足、动物致伤防治体系不完善,以及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导致狂犬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胡伟琦则进一步解释,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饲养宠物作为情感寄托,宠物基数显著增加。然而,宠物免疫的普及率并不均衡,部分宠物可能未全程接种疫苗或免疫失效,导致“免疫空白”,增加了狂犬病传播的风险。
此外,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野生动物,如野猪、浣熊、貂等在城市周边和农村地区的活动频率上升。胡伟琦强调,此类动物可能携带狂犬病毒,与家养动物或人类接触后易引发跨物种传播。
胡伟琦还提到,部分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患者在动物致伤后,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或文化知识和认知水平的不足,未能及时接受正规的医疗处置。部分地区培训和设施不到位,导致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不规范,进一步增加了狂犬病的发病风险。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犬伤门诊主任胡伟琦。受访者供图
“尽管狂犬病发病数较上年增加,但是绝对数还是相对低的。同时,我国在狂犬病防控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王传林强调,“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的工作目标为“零犬传人狂犬病”。自2007年起,我国狂犬病发病数持续回落,且近年来有关部门多措并举,使狂犬病防治进入了新阶段。
胡伟琦补充道,“我国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研发和生产方面也处于世界前列。国产狂犬病疫苗的效价和稳定性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产能充足。”此外,我国还批准了多款人源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这些新型制剂进一步丰富了被动免疫制剂的选择。
为有效控制狂犬病的传播,两位专家均呼吁加强宠物免疫管理、完善动物致伤防治体系、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并确保暴露后及时、规范的医疗处置。他们建议公众科学饲养宠物,尽量少接触野生动物,一旦被咬伤,应立即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规范处置。
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