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倩
法庭质询开始,全场凝神屏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台词推动剧情一路纠结、探寻、反转,爆发巨大能量。本周二起,北京人艺经典话剧《哗变》回归上演,吸引众多观众。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透露,《哗变》等剧目将拍摄高清戏剧电影,通过银幕与更多观众见面。
《哗变》剧照。 记者 方非摄
舞台上
高强度台词输出酣畅淋漓
《哗变》是北京人艺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由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执导,任宝贤、朱旭等艺术家首演于1988年,被称为“话剧姓话”的典范。2006年,重排版《哗变》由任鸣担纲导演,冯远征、吴刚、王刚、王雷等中青年演员接过接力棒,并一直上演至今。没有任何场景变化,没有复杂的调度,整个舞台还原出逼真的军事法庭现场,演绎着被告、原告、检察官、辩护律师、证人之间言辞犀利、逻辑缜密的辩论,揭露出一场深刻的人性博弈。尽管《哗变》剧本是外国作品,但充满中式表达的演绎,使这部作品成为北京人艺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导演任鸣曾多次表示:“《哗变》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正宗的话剧。”
1988年和2024年,《哗变》时隔36年两度赴上海演出,均大获成功。“演员一上来就坐在那儿说,而且能说得详细、说得抓人,同时靠说就把角色塑造出来。”在剧中饰演魁格的冯远征能感受到,虽然这种表演方式对上海的年轻观众而言有些特别,但在演员的带动下,《哗变》很快便牵引着所有人步入酣畅淋漓的法庭对决。
“当年,赫斯顿导演要用秒表来掐每一句台词。”谈起当年的排演经历,冯远征印象深刻。《哗变》的逻辑性极强,节奏环环相扣,一步错便步步错。19年演下来,王雷把玛瑞克的台词记得烂熟于胸,甚至是到了“晚上睡觉叫起来都能说词儿”的程度。王雷说,《哗变》每次开演前,自己仍有一种紧张与期待交织的兴奋,“我相信大家都得在心里默几遍台词。”冯远征把《哗变》总结为一场“坐着把戏演好”的挑战,“尤其是不少新加入剧组的年轻演员,他们会在舞台上看到、学到什么是人艺式表演。”不管是舞台中央正在进行“激战”的陈述者,还是坐在后面的一众陪审团,每一个人都在通过不同的反应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舞台外
拍摄戏剧电影触及更多观众
“从前几年开始,我们这些老演员就在提醒年轻人,别因为演习惯了就失去了表演最基本的要素。”冯远征举例,比如吴刚就常常提醒年轻人,注意在台上真听真看真感受。除了重视年轻演员的表现,吴刚对自己同样要求严格,他饰演的格林渥作为整部戏节奏的把控者,对演员的考验极高,而他始终在追求“每天和每天都不一样,每一次都有提高”。众所周知,《哗变》剧组众星云集,演员之间关系也很亲密,但当主演们被问及排练时有什么趣事时,大家总会严肃地表示:“这个过程没办法有趣,我们的创作只会更严格。”
在北京人艺,《哗变》传承相继。作为从老一辈手中接过经典之作的晚辈,冯远征深知,他们这一代也总是免不了被比较、被评论。对此,他很淡定:“前辈是高山,我们在仰止,就像老《茶馆》也经常被拿来对比,前辈是创始人,我们只能不断地去靠近。”
如今,年轻演员正在快速走向人艺的舞台中央。冯远征透露,或许在今年,新版《哗变》的排演计划将提上日程。同时,《哗变》等剧目将以高清戏剧电影的形式亮相银幕,部分已取得放映许可证,预计年内可与观众见面。
“我们想把经典作品留下来,作为今后复排的参考和示范,同时助力中国戏剧电影的发展。”冯远征表示,在拍摄手法上,以台词和表演取胜的《哗变》不太适用过多的先进技术或手法,镜头的推拉摇移也许更能让观众看清楚这部作品。此外,戏剧电影的形式能让作品延伸至巡演不能抵达的范围,让话剧经典的魅力触及更多人群。
据悉,《哗变》本轮演出将持续至2月24日。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