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骂一骂,机票大降价?记者揭秘→

2025-02-20 14:56来源: 海峡导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

  “睁开眼就看到涨价

  不降价我坚决不买……”

  时下有不少年轻人

  在买机票、订酒店之前

  会先到社交平台上

  一顿“痛骂”与“哭穷”

  期盼一张特价机票从天而降

  旅行平台的“五一”预订高峰期来了

  随之而来的是

  “骂机票”再次翻热

  矛头指向大数据“杀熟”

  平台大数据“杀熟”,真有这事吗?

  “痛骂”与“哭穷”组团反击是否真的有用?

  年轻人能用“魔法”打败算法吗?

  近日

  导报记者亲自体验

  并采访多位业内人士

  探寻旅游产品不同价格

  背后的原因

  一、现象

  上万网友组团“骂机票”

  刚买完机票没几天,31岁的厦门白领程真真就后悔了。她计划2月底跟朋友去新加坡旅游,去年底,她提前买好厦门直飞新加坡的往返机票,去程1280元,返程更贵要1600多元。没过几天再一看,机票降价了,去程970元,返程不到1300元。

网上骂一骂,机票大降价?记者揭秘→

  程真真立刻归因是“骂机票”起了作用,她发帖表达懊悔:“家人们,熬住,‘骂机票’大法真的有用!”

  其实下单前,程真真已经在社交媒体上“骂”了一周:“机票涨那么多,亏我那么信任你,太贵了不去了”“睁开眼就看到涨价,辜负了我对你的期待,不降价我坚决不买”……这套话术是她从“骂机票”专用帖里复制的,试图反向驯化大数据,把机票价格打下来。“我刷到过不少成功经验帖说‘把四千多的机票骂得降到两千多’,没想到自己没熬住。”程真真说。

  导报记者登录多个社交平台,发现都有“骂机票”帖,评论区下聚集着和程真真目的相同的网友上万人。其中,在小红书平台上最热门的“骂机票”的话题中,类似以上的吐槽有近70万的讨论,都是“骂机票太贵”的长篇大论,内容如出一辙,唯一有差别的是抵达目的地。

网上骂一骂,机票大降价?记者揭秘→

网上骂一骂,机票大降价?记者揭秘→

  组团“哭穷”机票降价

  年轻人组团“哭穷”,是因为太多人分享了自己反向“杀熟”成功的经历。

  今年春节,武汉人李贝贝跟家人一起来厦门旅行,蓝天、大海是他们的满心期待。提前一个多月看票,价格比她预期价位贵了300元。她看到帖子中,有人直接点名四五家购票软件,声称“再涨价通通卸载”,还有人说“机票价格不到300元以下就不去了”。

网上骂一骂,机票大降价?记者揭秘→

  评论区的话术直接复制粘贴不适合自己,改了两处细节,又加上了首选的两家航空公司信息,希望精准影响到目标航班……就这样,李贝贝也加入了组团“痛骂哭穷”大军。

  在评论区“骂”了三天后,成效显现——李贝贝再次打开软件搜索,意外发现这张机票的价格更新为570元。“是大数据‘听劝’了,还是纯属巧合?”李贝贝不清楚那些代码背后的算法是怎样运行的,但不管怎样,最后机票是便宜了,她达到了目的。

  “骂完”甚至不降反升

  也有网友说,这种行为不一定奏效。沈莉根据网友提供的方法,从“声音”到“文字”,向朋友吐槽或者在平台上发布同样“太贵了”“卸载软件”的文字,但她心仪旅游目的地的往返机票价格不仅没降低,甚至每天都涨,最后只能忍痛买下了。

  有同样境遇的还有大学生小白。春节去哈尔滨的机票太贵,从去年11月他就一边看机票,一边在评论区“骂”,等了一天半,价格没有任何浮动。他还担心自己太频繁看机票,会触发大数据的另一套“组合拳”——“搜索的人越多,这趟航班可能就会被大数据标记为热门航班,价格反而会往上提。”后来为了控制频率,他每隔两三天才点开看一次票价,结果票价不降反升,越来越贵。

  二、疑问

  大数据“杀熟”究竟是否存在?

  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互联网服务平台上,老用户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的现象。有年轻人以“反向驯化”算法的方式,争取享受平台降价优惠。

  那么,大数据“杀熟”究竟是否存在?早前就有一份对大数据“杀熟”问题的调查显示,86.91%的受访者认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82.3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普遍存在。不过,所有平台和商家都矢口否认,表示不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

  不仅买机票、订酒店可能遭遇大数据“杀熟”,就连日常打车或也有被“杀熟”的风险。“我是苹果手机,我男友是安卓手机,有一次同时叫车,竟然发现他比我便宜了6元钱。”市民小丁说。

  事实胜于雄辩。复旦大学一位副教授曾发布过一份调研报告,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存在大数据“杀熟”。

  他和团队用实证的方式进行了一项测试,在5个城市花费5万元打车800多次,得出结论认为,苹果手机用户在打车场景中比非苹果手机用户支付了更多的费用,优惠福利也被打了折。

  看过这份报告,用苹果手机的程真真,在这次买机票前特意借来朋友的安卓手机比价,发现票价和苹果手机相同,才放心用苹果手机买票。

  年轻人能用“魔法”打败算法吗?

  现在的年轻人组团反击大数据“杀熟”,在买机票、预订酒店之前,都会去各个社交平台上“哭穷”。但不少人也心存疑惑,“哭穷策略”真的有用吗?这些看似荒诞的做法,真的能对复杂的算法产生作用吗?年轻人能用“魔法”打败算法吗?

  一位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数据分析师表示,年轻人的这种“骂机票”的行为并非毫无根据,从技术角度来看,算法的决策是基于数据和用户行为模式的。当用户频繁搜索某件商品或服务时,算法可能会判断用户对该商品的购买意愿较高,从而提高价格。然而,当用户通过“装穷”或“吐槽”等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时,算法可能会误判用户的价格敏感度,从而降低价格以吸引用户购买。

  三、记者体验

  “生客”“熟客”、苹果安卓

  两台手机同时下单看报价

  大数据真的“杀熟”吗?导报记者找到一位已年过六旬的退休人士,且从未下载过旅行及打车软件。

  导报记者用其安卓手机下载多个在线旅行商APP,搜索“厦门至上海”“厦门至沈阳”“厦门至重庆”的直飞机票,经济舱、公务舱票价均与导报记者手机显示的票价相同。

  打车方面,导报记者分别用自己的苹果手机和该长者的安卓手机,同一时间、同一目的地、同一类型车体验求证。

  2月19日18点多晚高峰,导报记者使用苹果手机通过高德打车,从帝豪大厦出发,目的地五缘湾湿地公园,经济型实时报价31-43元;同一时间,该长者用安卓手机叫车,实时报价也是同样的价格。

  四、平台回应

  机票背后通路“极长”

  “杀熟”或是“缓存”的锅

  面对质疑,多家旅行平台多次出面澄清:“平台没有大数据‘杀熟’的动机。”

  某旅游平台工作人员介绍,消费者对“杀熟”的疑虑主要存在于机票和酒店两类产品。比如,有人反映在搜索机票或酒店产品时“越搜越贵”,有人则是到了支付环节却被提示低价产品售罄、只有更高价格的产品。但这类情况多是由于“价格缓存”或者动态调价造成的。

  以机票为例,一张机票的价格,从航空公司定价再到展示在用户的手机屏幕上,背后有一条“极长”的通路。

  ( 四步骤 )

  第一步,航空公司的航线收益管理员团队确定机票价格,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价格会根据每条航线上座率等条件随时改变;

  第二步,航空公司将运价数据录入GDS,即“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全球分销系统。这是机票界的“大库房”,专门帮航司提供库存、运价和订单的管理;

  第三步,OTA(即“Online Travel Agency”在线旅游)从“库房”抓数据——即在GDS系统查询舱位及价格,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但如果每一次搜索都去抓一遍数据的话,成本会很高。所以即使是用户没有查价的时候,OTA也会“多跑几趟”GDS,定期查询,获取最新票价,并将获取的数据做一个缓存。当用户打开OTA页面看到的价格,并不一定是航空公司的实时定价,而是OTA最近的一次从GDS上获得的报价缓存数据;

  第四步,当用户经历了数次搜索的过程,最终决定下单时,OTA需要再次与GDS确认最新票价和库存,并将最后用户需要支付的价格展示出来。

  如果在上述过程中,第一步即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员团队再次对机票进行调价,那么每一步都将重新再来一遍。也许体现在用户端,只是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但这段时间差就导致了可能会出现“同一用户支付和搜索时的价格不一致”“不同用户搜索同一产品价格不同”等所谓的“杀熟”现象。

  上述人士还表示,这也是有些时候机票“越搜越贵”的原因,但也有可能由于航班上座率不达预期等原因,出现“越搜越便宜”的情况,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过在航班起飞前一两天,“捡漏”到价格跳水的机票。

  酒店低价资源被卖完

  也会导致“越搜越贵”

  对酒店产品来说也是类似的原理。在OTA上展示的酒店价格来自平台直采及多家代理商,因“拿货多少”等原因,各代理和酒店的成本价以及能给到消费者的价格也不同。

  对于同一日期同一酒店同一房型,OTA会结合产品配套政策及质量等指标,优先展示同等产品的低价资源。当同等产品的低价资源售罄,则只剩下较高价的资源留在平台上售卖。尤其在一些热门目的地的人气酒店,库存和价格时时都在变动,即使只差几秒钟预订,都有可能与心仪的房间、优惠的价格失之交臂。

  此外,不同用户搜索同一时间段同一酒店房型,看到的价格不同,则是由于用户的会员等级、领取优惠券不同等原因造成的。“有一些消费者认为这是自己遭遇了平台‘杀熟’,但从实际收益角度分析,旅游平台并没有‘杀熟’的动机。因为不论是机票、酒店,还是民宿,价格都不是平台方决定的,而是商品的供应方——航司、酒店及相关供应商决定的。价格卖贵卖贱,对平台影响不大。比如一张机票不论是数千元,还是数百元,平台获得的代理费都是一样的。”

  五、记者观察

  “反向驯化”

  提醒平台“算法向善”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的群体实施差异化定价。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严重伤害。

  去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重点整治大数据“杀熟”乱象。《通知》指出,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客观如实说明优惠券领取失败原因,严禁以“来晚了”“擦肩而过”等提示词掩盖真实原因。

  虽然各平台都否认大数据“杀熟”的存在,但从政府部门和民间的反应来看,这种否认显得有些苍白。也正是大数据“杀熟”的存在,才催生了网友的脑洞——通过“骂机票”来对大数据进行“反向驯化”。

  数据本身是冰冷的,但运用数据的人应当保持温度。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守住人性的温度。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技术进步真正造福社会,而不是沦为伤害消费者的工具。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善”。

  导报记者 崔晓旭 孙春燕/文  沈威/摄影

  杨希/AI制图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2月20日,随着中国民航包机降落在江苏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缅甸妙瓦底地区的200名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经泰国被我公安机关押解回国。此次行动是中缅泰开展执法合作取得的标志性重大战果,彰显三国联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跨国犯罪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坚定决心。
21
2月20日,求职者在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上查看岗位需求信息。当日,浙江省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在杭州市人才市场举行,80多家参会企业现场推出1800多个工作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
21
春季学期伊始,在广西兴业县,当地教育部门围绕“如何有效上好体育课,让孩子更高效动起来”进行探索与创新。春季学期伊始,在广西兴业县,当地教育部门围绕“如何有效上好体育课,让孩子更高效动起来”进行探索与创新。
21
新学期伊始,为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乌鲁木齐市不少中小学以“安全教育”作为开学必修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新学期伊始,为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乌鲁木齐市不少中小学以“安全教育”作为开学必修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
20
2月19日,在成都铁路物流中心黄许镇营业室货场里,装卸工人在搬运化肥准备装车。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月19日,在成都铁路物流中心黄许镇营业室货场里,装卸工人在搬运化肥准备装车。
20
早春时节,各地加紧开展农业生产,积极进行春耕备耕,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的景象。早春时节,各地加紧开展农业生产,积极进行春耕备耕,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的景象。早春时节,各地加紧开展农业生产,积极进行春耕备耕,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的景象。
20
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出土的陶器(拼版照片)。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出土的铜器(拼版照片)。
19
当日,向南而行·南粤春暖2025年深圳市南山区新春大型招聘活动暨猎头大会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举行,南山区辖区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等200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1万余个,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行业。
19
运行在宝成铁路上的6063/6064次列车,是一趟连接陕西宝鸡市与四川广元市的公益“慢火车”。由于这趟列车的很多乘客是沿线卖货的老乡,铁路部门便在列车上设置专门的惠农车厢,方便他们放置、售卖农产品。
19
早春时节,各地农民不误春光,加紧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早春时节,各地农民不误春光,加紧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早春时节,各地农民不误春光,加紧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8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