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
连日来,四川乐山五通桥区疑似发现乐山大佛“原型小样”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关注。
该消息称,与乐山大佛同一年代凿刻而成的老龙坝村石窟寺内,K7号“坐佛”(以下简称“7号坐佛”)与乐山大佛的坐姿、服饰、人物相同,疑似乐山大佛原造型小佛像。
2月18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五通桥,发现7号坐佛高度不足1米,为不可移动文物。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显示,7号坐佛在内的系列佛像建于唐代,可作为研究乐山大佛的重要参考。
五通桥区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7号坐佛为乐山大佛的原造型小样一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四普工作人员也对该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复核,暂时还没有结论。”
乐山大佛。资料图 杜卓滨 摄
五通桥发现乐山大佛原型小样?
“坐姿、服饰、人物均为同一造型”
五通桥区文化馆原馆长王中其是“小样说”的支持者。今年1月他曾在网络上发文《乐山大佛的原型在五通桥老龙坝?》讨论此事。
据该文,“小样说”出现在2014年前后。当时,乐山大佛禅院一位僧人到石窟寺考察,提出7号坐佛是乐山大佛原造型小佛像的推论。
7号坐佛与乐山大佛相似。杜卓滨 摄
2024年9月13日,王中其紧随全国文物“四普”的调查人员,再次来到老龙坝村石窟寺考察,重点将7号坐佛与乐山大佛进行对比观察,发现7号坐佛造像的坐姿、服饰、人物,与乐山大佛均为同一造型。
据此,王中其再次提出7号坐佛为乐山大佛原型小样的推论。
文物调查人员考察老龙坝村石窟寺。王中其 供图
探访:造型类似大佛,高度不足1米
官方回应:待进一步考证,暂无结论
2月18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老龙坝村石窟寺。该石窟寺凿刻在五通桥岷江东岸的崖壁上,西面距岷江约60米,距乐山大佛约25公里,崖壁周边杂草丛生。金粟镇人民政府在石窟前修建了围栏,用以保护,并公示该文物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老龙坝村石窟寺内现存13窟53尊造像,分布面积约160平方米,其中11号窟较大,面积有20平方米,内有3佛、2弟子、2菩萨,正中为弥勒佛。被看作乐山大佛小样的7号窟造像,位于11号窟南侧崖壁上。
老龙坝村石窟寺凿刻在五通桥岷江东岸的崖壁上。杜卓滨 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内并未记载该窟的详细情况,只说明该窟所在的老龙坝村石窟寺建于唐代,7号窟内造像模糊。
记者现场观察发现,该窟较小,长宽均不足1米,其内造像为一尊弥勒佛坐像,服饰、手势与乐山大佛相似。
7号窟造像位于11号窟南侧崖壁上。杜卓滨 摄
五通桥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地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其建造年代经考证,确实与乐山大佛为同年代作品,但“小样说”有待进一步考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已经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复核,暂时还没有结论。”
记者注意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中关于该石窟寺与乐山大佛的关系,明确提到:“老龙坝村石窟寺为研究四川唐代造像特点提供了参考依据,其手印、服饰、宝座等,均可作为研究乐山大佛的重要参考资料。”
老龙坝村石窟寺分布示意图。五通桥文旅局 供图
观点:“小样说”取决于作品问世先后
业内人士:不排除是“仿造小样”
在五通桥文艺界工作多年的王中其认可文旅局的观点,认为这是面对学术争论时应有的严谨态度。
在他看来,“小样说”成立与否,取决于两尊佛像问世先后。“按照中国古代石刻造像传统,对大型石刻造像,古代艺人都要在石刻附近的相同山势石壁上,先雕刻出微雕造像,以便在建造过程中观察与修正,才能顺利完成大型石刻造像。”王中其称,只要能考证7号坐佛早于乐山大佛,那么7号坐佛是乐山大佛小样的说法便成立。
“但两尊佛像究竟谁先谁后,只有等待查证到更多的历史文献,有着更多的历史遗迹被发现出土,才会真相大白。”王中其说。
但是,在中国雕塑学会会员、雕塑家王立富看来,7号坐佛的位置,距离乐山大佛有些远。“我们雕刻时的小样,是需要随时比对的,如果五通桥这尊雕塑是乐山大佛的石刻小样,对匠人观察与修造大佛不太方便。”王立富称,不排除7号坐佛是乐山大佛模仿之作的可能。
同时,王立富介绍,技艺娴熟的匠人雕刻佛像造型,也有直接刻上去的案例。
争论背后:
乐山大佛“蓝本”之争早已有之
据媒体报道,从眉山仁寿的牛角寨大佛、自贡的荣县大佛,到眉山彭山的齐山双佛,近年来,多地都出现过疑似“乐山大佛蓝本”的报道。
牛角寨大佛在脸型、排水系统等方面与乐山大佛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比乐山大佛提前6年建成。据此,当地认为,牛角寨大佛就是乐山大佛的蓝本。
而荣县大佛是乐山大佛蓝本的说法,则是因为荣县大佛双耳垂肩,右手抚膝,足踏莲台,与乐山大佛如出一辙。且荣县大佛高36.67米,头长8.76米,大脚趾直径近1米,规模仅次于乐山大佛。
彭山齐山双佛,其构造的角度,与乐山大佛相似。同时,因为齐山双佛的石材和周边环境与乐山大佛非常接近,且雕刻年代比乐山大佛早建六十多年,所以有专家认为,乐山大佛的建筑蓝本是彭山齐山双佛。
据乐山大佛公开资料显示,乐山大佛由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筹集人力财力,于公元713年动工开凿。海通圆寂后,大佛工程第一次停工。公元740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出俸银20万两主持大佛续修,同时唐玄宗颁布“诏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支持大佛修造。后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工程因耗资巨大而再次停工。公元78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俸银50万两,完成了大佛膝盖以下的雕刻。最终,公元803年(唐贞元十九年),乐山大佛全部完工。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