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出院患者居家康复
仍需要专业护理怎么办?
年纪大的老年病患需要换药处理伤口
往返医院很困难怎么办?
子女工作繁忙不在身边,
或者不具备专业的护理操作知识怎么办?
试试“网约护士”!
线上一键预约
系统就可以帮忙分配
离家最近范围内的
专业护士上门服务
近几年,“网约护士”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其中占比最大的客户群体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专业上门护理成为许多老年人长期、持续性的“刚需”,很多子女纷纷为父母下单。
网约护士订单量快速增长
闫磊是北京佑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已经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四年前她加入了医院的“网约护士”项目。她告诉记者,现在上门服务的,大多是从她们医院出院的病人。她去的一个老客户家,老人已经95岁了,卧床多年,通过胃管进食,需要定期更换胃管。
记者了解到,目前“网约护士”的客户大多是有慢性病,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据某护士到家平台服务运营人员高占伟介绍,“网约护士”服务目前覆盖35个城市,覆盖面和订单量都在快速增长中,打针、换药、采血、尿管护理、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等项目订单量相对较多。
国家卫健委明确要求,“互联网+护理服务”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能够在全国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网约护士”在上门服务时,需要独立应对多样化的家庭环境及突发状况,要求护士具备比较全面的临床经验、风险评估能力和应急处理技能。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563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仅为4人,护士人才储备相对薄弱。采访中,不少开设“网约护士”项目的医院也表示,符合上门服务标准的护理人员短缺,常常供不应求。
便捷:
网上下单,护士到家护理
广州的宋先生也下单过网约护士,宋先生的爸爸因中风长期卧床,导致后背生了褥疮。宋先生要上班,家里的保姆又不会护理,伤口越来越严重,老人每晚都痛得睡不着。
后来,宋先生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的“叮呗医生”APP下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头一天预约,第二天护士就上门了。经过15次上门服务,每次护理一两个小时,我爸的伤口基本好了。”
线上预约,线下服务,这让很多需要居家护理的患者得到了实惠。其实,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就着手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首批试点地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和肇庆9市。
2024年5月,广州“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正式启用,该平台是在市内多家医院前期探索“网约护士”服务的基础上,从2023年就开始试点建立的整合全市护理资源的市级平台,形成了43项互联网加护理服务项目规范,涵盖护理上门服务流程、关键节点及安全要求。
“我们每年的服务量有200多人次,现在略有增幅。”林琳(化名)是广州某三甲医院护理部主任,她所在医院于2022年开始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
现状:
上门费未纳入医保,部分家庭难以负担
护士可以上门提供护理服务,一时间让不少家属兴奋不已。然而,目前“网约护士”也有一些难点存在。
据了解,护士每次上门服务的收费,除了耗材和医疗服务费本身外,还要收取上门服务费。按照有关规定,“互联网+护理服务”属于医疗机构自主收费的项目。每家医院的上门服务费均不同,低的有200元,高的可能上千元,上门服务费需要患者自费。
简单来讲,患者到医院换药、留置胃管等很多项目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例如采血,报销后花几块钱就可以了,但如果护士上门采血,需要支付几百元上门服务费,这对于工薪家庭则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价格和支付机制被认为是影响“网约护士”服务普及的重要因素。在部分省市,普惠保险和长期护理险可以报销上门护理的部分费用,但主要还是以自费为主。即便是全部自费,忙碌的子女们在工作和请假陪护陪诊之间,还是有很多选择前者。
安全:
第三方APP“一锤子买卖”服务
与平台撇清关系
现在不仅大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不少互联网公司也推出了“网约护士”APP,那么这些网约平台可靠吗?记者下载查看了多个提供网约护士上门服务的APP。
平台客服表示,所有护士都是医疗机构的在职护士兼职上岗,收费也与医院的网约护理平台相当。
然而,在第三方的网约平台,网约护士提供的更像是“一次性的服务”。“兼职网约护士的工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社区与老年护理学系主任高钰琳副教授告诉记者,患者每次遇到的护士可能都不同,这导致护士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充分,更是难以看到患者病情的长期变化。
此外,上门护士以及患者的安全问题也存在隐患。
记者留意到,网约护士APP针对每个项目,对用户及上门护士作出了服务提醒。不过,是否有了安全提醒和保险,就能保证患者和护士的安全呢?网约护士平台的用户协议中提到:“平台与注册护士,平台与注册用户均为合约关系,非劳务关系。注册用户通过平台完成服务预约成功后,本平台的服务即告结束,护士上门为客户提供护理服务的全部过程与本平台无关。”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平台作为中介服务的提供方,仅提供中介信息,并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在平台已经履行其中介义务的情况下,患者与护士之间产生纠纷时,很难向平台追责,而护士作为个体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而保险补充赔偿责任,如果超出保险额度,一样需要个体买单。”广东金领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家欢向记者表示,对患者而言,由于平台缺乏第三方监管,很可能投诉无门。
护士上门服务的安全管控是“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的重点。记者看到护士在省二医的“叮呗医生”APP上操作接单时,需要线上评估后选择对应的出诊包随专车出行,接单的每个环节都有打卡记录。“护士进入患者家中,自身安全有可能存在隐患,上门时甚至还要准备一键报警、录音等设备。”高钰琳也提到。
展望:
建议将网约护士与家庭病床服务相结合
目前,上门护理服务满足了部分群体的需求。如何让这个互联网+护理行业发展得更长久呢?
“将网约护士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家庭病床’服务相结合,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向。”高钰琳建议,加大力度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护理站,结合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让更多居民享受便利的护理服务。而大型综合医院可以考虑将网约护士发展为专职或全职岗位,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稳定性。她也希望,患者与护士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相互给予足够的尊重的基础上,才有利于上门护理服务的持续进行。
- END -
综合|广州日报、央视财经、新华每日电讯、羊城晚报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