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黄埔区火村二期旧村改造项目(枝山-小塱片)的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了一处商周时期的农业或手工业聚落遗址(喇山遗址),出土了丰富的历史遗存。考古人员初步推定遗址面积为36500平方米,文化堆积平均深度约1.5米。
据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透露,秉持“发现一批,推荐一批”的文物普查原则。经组织文物专家评审,喇山遗址被推荐纳入黄埔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线索,并将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考古发掘现场
喇山遗址地表情况
火村二期旧村改造项目(枝山-小塱片)位于黄埔区云埔街道的广澳高速公路两侧,由5个地块组成,总面积约479800平方米。北部山岗西北部1200米为锥林岗遗址,西部约900米为飞鼠隐遗址。考古人员通过“拉网式”地表调查和探孔、探沟等手段,对这一地块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勘探,总勘探面积达47000平方米。在项目范围的北边地块山岗(喇山),考古人员发现商周时期的灰坑23处,并在地表及断面内采集到夹砂黑陶片、印纹硬陶片和石锛、石戈和砺石等遗物。
喇山遗址出土的商时期陶片
喇山遗址出土的西周-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片
这些出土遗物显示出商周时期聚落居民浓郁的生产和生活气息,如在H2灰坑的剖面下部,就发现了灰褐陶片和少量烧土粒,而类似的灰坑分布十分密集。广州市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分析说,从这次考古勘探的总体情况推测,这里可能是商周时期一个较为发达的农业或手工业聚落。如与周边锥林岗遗址、飞鼠隐遗址结合起来研究,或能揭示商周时期黄埔先民的生产、生产场景以及历史发展脉络。
对于此次考古发现的文化价值,张强禄认为喇山遗址的发现,不仅增加了黄埔区商周时期考古资料,还为研究珠三角地区的古代聚落形态提供了新的证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胡金、余惠红
图/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