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尸”通常是惊悚电影中的桥段,但在现实中,旧时人们认定死亡的技术相对不足,尚未完全失去生命体征的人“被活埋”的案例并非不存在。若是赶上战乱或瘟疫,被草草下葬的人数更难以统计。为了避免“被活埋”的惨剧,欧美国家一度热衷研发“安全棺材”,甚至还为这种产品申请了专利。
根据多国官方或殡葬行业的相关记录,人被“活埋”的情况曾在多地上演。17世纪的英格兰流传着一则女子“两度复活”的故事:一个名叫爱丽丝·布鲁顿的女子因饮用罂粟茶失去知觉,被医生宣告死亡,然后被人们下葬。两天后,一群孩子在墓地玩耍,惊闻地下传出哭喊声,人们挖开坟墓,发现了试图逃出棺材、全身伤痕的布鲁顿晕倒在一旁。观其状态,布鲁顿的家人误以为她这次是真的死亡了,便再次将布鲁顿入土,想不到,半夜布鲁顿再次“活了过来”,最后自救无果惨死。
1896年,美国南达科他州一处墓园需要迁移,相关负责人在“迁坟”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该墓园至少有2%的死者下葬时还有生命体征。英国19世纪的殡葬制度尚不完善,尸检环节可直接略去。1905年,英国社会改革家威廉·泰伯在一项调研中统计到100多起“未死先葬”的情况。
据美国《史密森尼》杂志记载,中世纪苏格兰哲学家、神学家邓斯·司各脱就有可能是被活埋的——他的坟墓曾被人开启,人们惊讶地发现,司各脱的遗体倒在棺椁外,双手满是伤痕,种种迹象表明,他在下葬之后曾恢复意识,并竭力爬出棺椁。
为了避免诸如此类的悲剧发生,欧美人早在18世纪末就开始研发安全棺材。据美国“国家殡葬历史博物馆”网站介绍,世界上最早有记录的安全棺材于1792年问世,这款棺材的盖板用玻璃打造,还设有通气管。棺盖通过机械锁咬合,所以死者入殓后,人们无需在棺盖上钉钉子。
下葬时,死者手中会被放入两把钥匙,一把用于打开棺盖,另一把用于开启墓穴大门。1798年,德国一名神职人员建议在棺材上外接一个通气管道,以便守墓人通过管道内的气味判断死者的状况,不过这一想法最终只停留在“概念”阶段,没有付诸实施。
19世纪的霍乱大流行时期,人们更加恐惧被“活埋”,安全棺材更是推陈出新,仅德国就有30多种安全棺材申请专利。同一时期,美国也出现了不少经过特殊设计的安全棺材。1868年,新泽西州一款获得专利的“改良型棺材”加装了报警功能——“警报器”是一个留在墓穴外的铃铛,铃铛上挂有绳索,绳索另一端缠绕在死者手上。万一死者下葬后又“活了过来”,可以拉响铃铛,通知守墓人。设计者还非常“贴心”地给棺材配了一个通往地面的梯子,以便“复生者”可以自己爬出坟墓。在之后的一些设计中,安全棺材使用了更复杂的机械装置,比如能够输送新鲜空气的简易“鼓风机”。
一些安全棺材的发明者也很懂营销。1897年,有俄罗斯贵族在法国巴黎广邀名流、记者与外交官,当众大谈“活埋”问题“带货”,介绍他改良的安全棺材。为了“做广告”,他还专门邀请志愿者躺进他的产品,在地下生活整整9天。不过这类产品的市场表现一直平平。有媒体称,虽然安全棺材已经问世几百年,但迄今为止尚无明确记录,表明有人曾因它们“捡回一条命”。随着医学的进步,监测生命体征的技术日益提高,安全棺材也就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高文宇)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