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以2000个震撼视效带领观众体验翻涌的东海漩涡,《唐探1900》在山东精心复刻了百年前的旧金山城,《蛟龙行动》1:1打造了深海巨兽“龙鲸号”……今年的春节档,堪称“特效量”史上最高。
在银幕上重工业美学的巨大冲击力面前,观众们不由得感叹:曾经的“五毛特效”已经蜕变作令人惊叹的“硬核大片”,成为国家实力与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工业化不断破壁
中国电影呈现工业化最美的模样
很多影迷肯定还记得二十年前,关于“五毛钱特效”的玩笑,那时候,一些粗制滥造的国产特效充斥着银幕,折射出世纪之交中国电影工业的尴尬。那时的剧组常自嘲"三无团队"——无标准化流程、无专业分工体系、无成熟技术储备,特效制作甚至在居民楼里完成。然而,谁都不曾想到,短短二十年,“手工小作坊”已经逐渐被“全产业链”所替代。
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觉醒始于2002年《英雄》的横空出世。张艺谋用2.5亿元投资和跨国团队协作,首次将“商业大片”概念植入行业基因。再次点燃重工业引擎的,是2015年《捉妖记》的破局——这部融合CG角色与东方奇幻的影片,宣告中国电影有能力驾驭高难度工业化制作。此后,《战狼2》以军事动作类型撬动56.9亿票房,《流浪地球1》用“饱和式救援”打开国产科幻新维度,《长津湖》系列以超1.2万名工作人员的协作规模,形成了战争史诗的工业化标杆。
这种工业化不仅要攻克制作技术上的壁垒,还要面临细节上的隐痛——影视管理体系与制作规模严重脱节。2017年拍摄《流浪地球1》时,剧组会为2000人用餐问题焦头烂额,导演郭帆在拍摄时也曾经45天连轴转。“而工业化的结果就是能够让我们高效到尽量少犯错误,尽量不用熬夜。”到了2021年拍摄《流浪地球2》时,剧组已经建立起数字化管理体系,将102个主场景、9.5万件道具的庞杂工程拆解为可复用的流程模块。
拍摄《长津湖》时,影片完成了超百公里的战役战术设计,特效镜头数量超过4000个,将实拍爆炸与数字爆炸(FX爆炸)相结合,成功解决了传统特效难以实现的复杂场景问题,建立起堪比好莱坞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标准化生产体系也产生了积极的链式反应。中影基地的云计算中心自主研发了全数字虚拟拍摄系统,该系统整合了绿幕、光学跟踪、游戏引擎、虚拟现实等技术;横店影视城已经储备了超8000分钟数字高清全景影像素材、4000多个三维模型库。日前,中国企业打造的全球首款透声LED电影屏最新亮相,预示着下一代影院的技术升级。中国电影正在呈现工业化最美的模样——让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精密严谨的体系投影在银幕上。
电影人“脑洞成真”
重工业影片需要国家实力作为背书
今年春节档的《蛟龙行动》让“国之重器”惊艳亮相,以中国的尖端装备重构影像维度。作为中国首部核潜艇题材的电影,《蛟龙行动》剧组1:1打造了“龙鲸号”,潜艇全长120米,宽11米,高16米,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潜艇道具,其长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仅外壳的搭建就花费了八个月。这艘潜艇宛如一座钢铁巨兽,从巨大的艇身结构到狭小的内部通道,甚至舱室中的每一根电线和每一个螺丝钉都经得起检验。
导演林超贤表示,拍摄潜艇电影,“等于大家要去做一次科研”。潜艇内部共设置了九个舱室,鱼雷舱负责正面作战,为潜艇提供强大的火力输出;指挥舱则统领全局,掌控着整个作战行动的指挥权;导弹舱可突击水面目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后置鱼雷舱提供支援,确保战斗的持续进行;核反应堆舱维持潜艇动力,是潜艇的“心脏”所在;主机舱控制潜艇前行,确保航行的稳定与方向;潜水器舱用于快速出艇执行特殊任务;辅机舱协助其他舱室正常运转;艉舱则负责稳定浮力,保障潜艇在深海中的平衡。这些舱室相互协作,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作战系统。
为此,剧组邀请了多位潜艇操作顾问、鱼雷顾问等不同方面的专家进组指导,机械结构、指挥舱内的仪表盘、武器系统的操作流程,无一不是经过了详尽的研究和设计。参与“龙鲸号”与其他海底场景的专业美术组成员接近200名,剧组全员最多时高达1300余人。出品人于冬表示,所有这一切,只为拍出“面向国际的、属于中国人的潜艇大片”,而这种“造真船拍大片”的底气,源自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中国海军的实力与风采。
科幻与军事题材的重工业影片,是需要国家实力作为背书的。电影《流浪地球2》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中科院物理、天文、人工智能、地球科学等多领域专家的支持,他们不仅为电影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帮助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科学问题。
例如,在电影中涉及月球爆炸的情节时,天体物理组的专家负责收集月球信息并分析其地质结构,理论物理组则提供了引发月球核聚变的具体模型。此外,他们还参与了“数字生命”“太空电梯”等硬核科技概念的设定与解释。而伴随中国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3D打印和激光雕刻等新技术的应用,影片9.5万件道具、服装制作得以产品化生产,大规模复制。徐工集团为剧组提供的“钢铁螳螂”救援平台、AGV(无人驾驶平板车)等,既是影片中的道具,也是中国高端装备的硬核展示,真实的重型机械与数字特效无缝衔接,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科幻美学体系。
借助重工业力量
把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讲出“新花样”
在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浪潮中,重工业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军事和科幻题材,也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叙事升维、拓展多元发展的引擎。《哪吒》《封神》系列以古老的神话传说为蓝本,借助重工业的力量,将奇幻元素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更通过精妙的叙事,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价值观完美结合,让观众在奇幻的冒险中感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基因在科技赋能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比于《哪吒1》,《哪吒2》在制作上实现了全方位的升级,让神话叙事突破了二维平面的限制,在三维空间里构建起可感可知的沉浸式体验。《哪吒1》共有1400多个特效镜头,而《哪吒2》的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3倍,全片共2400多个镜头,特效镜头超过1900个,最大的S级特效镜头则有30多个。
难度极大的“剔骨削肉”的戏份,只有十秒钟,特效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而“洪流大战”一场戏一个画面最多有2亿多角色,主创挑战最难特效,让观众欣赏到智能海浪的魅力。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洪流大战”的大场面里,没有一个人物用马赛克小点或者小方块来替代。在洪流轨迹的设计上,设计师们从中国传统美学当中汲取灵感,无论是海洋里游弋的鱼群、山中漂浮的烟云痕迹、天上鸟群迁徙的轨迹都化作洪流的一部分,共同呈现出东方审美独有的韵律感。
在陈塘关大战这场戏中,倾巢而出的妖兽在大银幕上呈现出震撼效果:每只妖兽身上都缠着锁链,上万根锁链在搏杀的复杂运动中需保持乱中有序。而硬核的制作设计也是基于故事设定的根基,海妖被镇压千年,需具象化的锁链方能体现其身负的束缚。据了解,仅这一场景从开始制作到最终通过,用时就达一年。为展现出剧本上“海底妖族围攻陈塘关”这一场景,团队创造性琢磨出“虚空裂口”设计,不仅能让炼狱岩浆瞬间倒灌陈塘关,更能让万妖悉数倾巢而出,压迫感拉满。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各色数字生物轮番登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奇幻的视觉盛宴。墨麒麟身披鳞片,四蹄踏火,威风凛凛;花狐貂斑纹如绣,腾跃之间灵动如电;青云剑剑锋所指,蛟龙破风卷云,气势磅礴。在战场上,魔家四将各持法器,屹立于殷商铁骑阵前。他们超过12米的身形,尽显压迫感与威慑力。据导演乌尔善介绍,魔家四将并非完全依靠特效制作而成,而是借助特效化妆与MOCO拍摄技术,从而实现复杂的特技合成效果。
中国电影人以重工业电影的制作理念,为传统神话叙事开辟出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彰显了一个古老文明用现代科技书写的文化自信,助力中国电影“出海”。目前,《哪吒2》在北美定于2月14日上映,《好莱坞报道者》和路透社等国际媒体高度评价《哪吒2》,认为其重新定义了中国电影工业,并展示了中国本土IP的强大号召力。《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也登陆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导演乌尔善表示,希望这部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与神话想象的电影,能让更多国家的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内存·
自主创新
成就中国重工业电影的未来
回望来时路,中国电影人借助科技的光影魔术,将创造力投影在银幕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进化论”。
展望中国电影重工业的未来,一个理念愈发清晰:中国电影要跻身世界影坛强者之林,要靠全产业链的原创能力提升。饺子导演在制作《哪吒2》时,曾寄希望于国际团队助力重点镜头,但效果并不理想。最终,是中国团队通过不懈打磨、兜底,重构出属于东方的美学表达。这一过程让团队认识到,那些曾经仰望的高峰,其实也是“死磕”、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文化基因的不可替代性,始终是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哪吒2》执行制片人陈喆在创作中发现,当金箍棒在分镜中,中国团队自然心领神会其中承载的千年文化密码,而海外团队却需要从《西游记》开始补课。饺子导演对此深有共鸣:“故事里流淌的文化血液,是任何外包团队都无法代工的精神内核。”这种文化自觉,正在转化为中国动画人独有的叙事优势。
《哪吒2》是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下的集体突围,这部耗时五年的动画巨制,既是中国动画人才的“尖端实验室”,更是产业协同的“超级反应堆”,传承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影片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动画人才,他们携手挑战制作极限,每一次的全力以赴,都在成就更多更优秀的动画人才。《哪吒2》的五年制作历程,绝非闭门造车,而是一个开放且不断进步的国漫“奥运村”。片尾字幕中,138家与动画制作相关的公司赫然在列,它们共同为这部作品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也体现在《流浪地球》系列的制作中。《流浪地球1》最后的成片一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开始郭帆和制片人商量想找美国公司做,结果美国特效公司一个S级镜头5-7秒,就要价20万美元。权衡之下,郭帆决定启用国内特效公司。最终,《流浪地球1》2003个特效镜头中有75%由国内公司完成,不仅价格更实惠,水准也毫不逊色。
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提升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机遇。2023年,郭帆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表示,虽然《流浪地球3》的剧情此前就已基本构思完成,但现实的发展比剧情更精彩,尤其是AI技术的飞速进步超乎想象。所以,团队将开启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后,再开始《流浪地球3》的制作。
正如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所说,电影产业的升级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只有打破创作的惯性思维和技术的瓶颈,才能真正实现从“市场主场”向“文化主场”的跨越。
在数字技术与文化自信的双轮驱动下,中国重工业电影正开启高质量创作新纪元,未来的“爆款”势必将不断涌现。
作者:肖扬 统筹 李洋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