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元宵节都吃啥?

2025-02-12 07:31来源: 北京青年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北宋宣和年间东京城的元宵节夜晚,晨晖门外“都下卖鹌鹑馉饳(duò)儿、圆子、䭔(duī)拍、白肠、水晶鲙、科头细粉、旋炒栗子、银杏、盐豉、汤鸡、段金橘、橄榄、龙眼、荔枝。诸般市合,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都城知名小吃都来了,在元宵节摆放整齐,都在等待皇帝的外卖单子。最贵的是周待诏家卖的瓠羹,皇帝点剩下的,一百二十文一份,味道果然比市场上其他店十文的好吃。

  皇帝赵佶点过外卖的上述吃食,我们选择其中的圆子、䭔拍、水晶鲙等几道小吃来简单品味一下。

宋朝元宵节都吃啥?

  宋 马远《华灯侍宴图》(局部)

  卖䭔拍的商贩得会跳街舞

  宋代的元宵节,油䭔与圆子成为节日主打食品。宋代之前元宵节的主打节物是“油膏”(油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显然,这种油炸食品,有用来祭祀蚕神,祈祷蚕桑丰收之意。

  到了唐代,元宵节食品是“油䭔”。《玉篇》中记载,䭔是古代的一种蒸饼,油䭔就是经过油炸的蒸饼。《太平广记》收录的唐代卢言的《卢氏杂说·尚食令》中记载,唐代一个因制作油䭔比较知名的御厨升职为尚食令,文章详细叙述了油䭔的制作方法:需要准备一只大台盘,三五十枚木契,还有油釜、炭火、上好的麻油一二斗,以及一些面粉、南枣。制作的时候先把台盘放平,不平的地方用楔子垫平。然后,将面粉等材料放在油釜里面和好,等油煎热后,取出做蒸饼用的豆馅儿,将面团在手里,从手指缝中挤出来,用银篦子刮下去,放在釜中热油里煎好后用银笊篱捞出来,放在新打来的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将它们捞出来再放入釜中热油里炸三五沸后捞出,抛放在台盘上,当时品尝过的人点赞说“其味脆美,不可名状”。其做法貌似今天的生汆丸子,只不过再过水、油炸而已。

  油䭔的名称演变是这样的:五代时期,汴京阊阖门外的张手美家在上元节这天推出的名吃就是“油画明珠”;元代无名氏《馔史》在原注释为“上元油䭔”;宋代郑望在《膳夫录》的《汴京节食》一节中明确记载:“上元:油䭔。”宋代之前元宵节的主打食品是油䭔,唐人还要吃玉粱糕。油䭔与糕类食品在五代时期和宋代一直都流行。

  油䭔为何叫䭔拍呢?我们从《东京梦华录》卷六《十六日》找到了答案,孟元老在介绍汴京所卖元宵节物品时写道:“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䭔。”宋代元宵节流行白色饰品,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青年妇女喜欢戴玉梅头饰,玉梅就是人工制作的白色绢花。夜蛾又称“闹蛾儿”“蛾儿”,是古代女性的一种头饰,蜂儿、菩提叶也都是头饰,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说“蛾儿雪柳黄金缕”。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十一引《岁时杂记·咬焦䭔》:“京师上元节,食焦䭔,最盛且久,又大者名柏头焦䭔。凡卖䭔,必鸣鼓,谓之‘䭔鼓’。每以竹架子出青伞,缀装梅红镂金小灯球儿,竹架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列街巷,处处有之。”与卖头饰的小贩不同,卖焦䭔的小商贩很是特别,他们用竹架子支出一把青色的伞,伞上装饰点缀梅红色镶金丝的小灯笼,架子前后也放置灯笼。卖焦䭔的小贩敲着鼓点应着节拍,围着架子团团转走,犹如街舞,宋人谓之“打旋罗”,是一种吸引游人注意力的营销手段,世人就把拍头焦䭔简称为䭔拍。

  䭔拍、焦䭔,要通过油炸之后才可以售卖。敦煌卷子本《启颜录·嘲诮》也讲到过䭔,说有个和尚买了几十个䭔,放到钵里,最后被小和尚蘸着蜂蜜偷吃了。由此可以印证《尚食令》那篇所述䭔并不大,其做法如同我们今天炸丸子差不多,都是实心。元明以后,北方已很少有人提到油䭔这一名字。在西部和南部倒是还有这种食品的变异,如河西走廊就有“糖油糕”。

宋朝元宵节都吃啥?

  宋李嵩《观灯图》

  元宵始于北宋,最初叫“圆子”

  元宵这种圆圆的可以煮着吃的食物,在宋代被称为“圆子”。《岁时广记》十一引《岁时杂记·卖节食》:“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煮糯米丸,汤中拌入白砂糖,这就是北宋的元宵,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那时的元宵还没有馅。

  宋代女词人朱淑贞笔下的“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说的就是无馅元宵。这种“实心圆子”,是在烧开的汤锅里,撒进白糖,再下糯米面团煮熟,然后往锅里投以蜜枣、桂花,桂圆、藕丁等,这就是宋代的元宵。

  宋代陈达叟著有《本心斋蔬食谱》,其中“水团”条目十六字赞云:“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史浩有词《人月圆·咏圆子》,记录了宋人制作和街头客人吃圆子的情形。

  到了南宋,出现了有糖心的“乳糖圆子”,其后馅料才有了甜、咸之分。宋代周必大所著的《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间成四韵》:“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可以漂浮的元宵是空心有馅的元宵。

  南宋的《事林广记》还记录有“新法浮圆”的做法:“糯米三升,干山药三两,一处捣粉,筛治极细,搜圆,如常法,急汤煮之,合糖清浇供。其丸子皆浮器面,虽经宿亦不沉。”此后,元宵的品种不断增多,酸、甜、咸、辣等各种口味的元宵都已出现。比较特别的是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被称为“五辛元宵”。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中说起元宵节的时尚食品就是乳糖圆子,小商贩们推着镂刻花纹用黄铜镶嵌的小车,在小吃四周簇插着节令应景的“飞蛾”装饰,不断大声叫卖吆喝招徕顾客,这样能卖出比平日里多一倍的价格。直至明朝永乐年间,人们才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宋朝人喜欢在元宵节吃鱼鳞

  水晶鲙,是将切成碎片的鱼、肉配以佐料,经烹煮、冷冻而成的半透明块状食品。因透明如水晶,故称为水晶鲙。在宋代的夜市,水晶鲙是一道著名菜肴,深受宋代人的喜爱。南宋词人高观国还为它专门写过一首《菩萨蛮》:“玉鳞熬出香凝软,并刀断处冰丝颤。红缕间堆盘,轻明相映寒。纤柔分劝处,腻滑难停筋。一洗醉魂清,真成醒酒冰。”

  将刮下的鱼鳞洗净、去腥,用水浸泡一夜后,锅中放入新水用慢火熬,直至汤汁变得浓稠黏糊,然后滤除干净,获取清澈的汁液并冷冻成透明的块状,细切调味儿即可。这是南宋《事林广记》中记载的水晶鲙做法。现代人很少用鱼鳞制作,若参照宋人的做法,用白鸡、猪肘子、去油脂的猪肉皮等也可以做成水晶鲙。

  京师的生意人,为了迎接元宵节的大市场,提前储备了四方珍果,届时当街售卖。宋朝人认为永嘉柑橘为上味,橄榄、绿橘都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水果。“以纸帖为药囊,实干缕、木瓜、菖蒲、咸酸等物,谓之‘下酒果子’。”(《岁时广记》卷十一)

  “御前索唤”的馉饳儿源于一种兵器,整体似长棒,顶端为圆形,酷似瓜形或者蒜头。这道小食盛行于宋朝,食店里经常售卖。盛夏六月,巷陌路口,桥门市井,有卖细料馉饳儿。细料,说明里面有馅儿。夜间还有顶盘挑架的小贩卖鹌鹑馉饳儿的,鹌鹑馉饳儿指的是这种馉饳儿个儿大、腹部圆鼓,好像一只鹌鹑一样。入油锅炸好,再用竹签穿起,蘸盐食用。

  除了以上“御前索唤”的美食,宋代元宵节还要吃“蚕丝饭”。“京师上元日,有蚕丝饭,捣米为之,朱绿之,玄黄之,南人以为盘餐。”(《岁时广记》)从文献来看,像是年糕样的食物,捣米制成,由红黄绿为三原色,色彩艳丽,增添了元宵节的节日气氛。

  当街有卖“盐豉捻头的,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捻头就是馓子,又称寒具或者环饼,盐豉汤就是用盐豉馓子和肉一起煮的汤。元宵节这天,也如正月初七人日那样要造面茧,以肉或素馅(即酸馅的厚皮馒头),用纸签或木签插入其中,签面上标明不同官品,或者古今吉祥词句,让人自取,以预测前程,名曰“探官茧”。这明显保留了祭拜蚕神的风俗,食品中寄托着祈求蚕业兴旺的美好愿望。

  文 | 刘海永 刘一玮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中国代表团在亚冬会上再夺6金 金牌总数达到21枚 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 这21金中有12金来自雪上 
11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当晚,一场热闹的板凳龙圈灯闹元宵活动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泉山社区精彩上演。现场,当地民众手执或肩扛板凳灯,依次排好,每张板凳上有花灯6至8盏,板板相连,组成祈福游灯队伍。
11
2月10日晚,沈阳市和平湾新春灯会上,上演一场中式浪漫———打铁花。打铁花师傅们是师从河南确山的刘广照团队。确山铁花又称打铁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1
亚冬会赛场决出13枚金牌 中国冰雪健儿 一路高歌猛进 再添7金7银9铜 以44枚奖牌 继续高居奖牌榜榜首 
10
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2组突发山体滑坡。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2组突发山体滑坡。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2组突发山体滑坡。
10
春节假期后首个休息日,电影市场持续火热。其中,据网络平台最新数据,《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突破80亿元。
10
2月8日,由中铁十一局、中铁建设等单位共同承建的重庆东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已启动静态验收,标志着重庆东站主体工程及装饰装修基本完成。重庆东站预计将于年内启用,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高铁枢纽,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09
↑这是演员在后台准备演出。
08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