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德淇
近日,一则“去世父亲微信账号被回收”的消息登上热搜。一位网友在父亲去世近十年后,发现其微信账号因长期未登录被系统回收,所有数据清空,唯一的情感寄托就此消失。这场由技术规则引发的“断联”之痛,折射出数字时代虚拟资产归属、平台治理与人性化服务之间的矛盾。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账号早已融入生活,成为维系社交、记录日常、承载情感的重要载体。但围绕账号的规则却存在争议。以微信为例,长期未登录且无财产的账号会被回收,数据永久删除。从平台运营的角度来看,这一规则有着充分的合理性:服务器资源需要优化,防止僵尸账号占用有限空间,同时也规避账号被恶意利用的风险,保障整体的网络环境安全。
但当我们将目光从单纯的账号管理规则,拓展到社交账号的本质属性时,事件的核心矛盾便浮出水面——社交账号究竟应被如何定义?我国《民法典》虽承认数据与网络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但具体到社交账号,法律尚未明确其是否可继承。微信、抖音等平台规定账号仅限本人使用,用户离世后,继承人无法直接继承。这看似保护隐私,却把数字遗产推向灰色地带。逝者的聊天记录、朋友圈承载生者情感,却被归为“平台资产”,让人们在情感与权益维护上陷入困境。
更值得深思的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逝者近亲属可为合法利益行使对死者个人信息的权利。但现实中,平台常以隐私保护为由拒绝配合。如国内首例QQ号继承案,法院即以“隐私风险”驳回请求。法律在此展现出的滞后性,本质是数字时代立法者对“人”的理解未能跟上技术变迁。当数据成为记忆的载体,法律有必要重新定义“遗产”的边界。遗产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财产,更应涵盖精神世界的延续,那些承载着逝者与生者情感羁绊的数据,同样应当被纳入遗产的范畴。
在这场数字遗产的争议与探索中,社交平台并非无动于衷。部分平台已尝试在隐私政策中增设“逝者个人信息保护”条款,允许近亲属申请数据备份或注销账号。但这些措施仍属被动响应,且操作门槛高、流程复杂。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事后的补救,而是事前的预警与选择权。技术手段完全能够实现这些功能,关键在于平台是否愿意让渡部分管理权,将人性化置于效率之上。
数字遗产争议背后,是技术社会对“记忆权”的争夺。彻底解决这一复杂问题,需要多方协同。立法层面,国家应明确数字遗产的法律属性,区分虚拟货币等财产性数据与聊天记录等人格性数据,并制定差异化的继承规则;平台方面则需建立更灵活的账号管理机制,例如分级保存(核心数据永久留存)、亲属代理登录等;用户自身亦需增强数字遗产意识,通过生前遗嘱、定期备份等方式主动管理数据。
技术的终极意义在于让人类更加自由、有尊严地存在。当一名用户因失去父亲的微信账号而“哭到停不下来”时,我们不应仅仅将其视为个体的悲伤宣泄,而应从中敏锐洞察到时代对于记忆保存机制的焦虑。数字文明若想实现真正的进步,就绝不能将人类的情感简单视为可随意回收的“资源”,而应在一行行代码中,融入更多温暖人心的人性之光,让技术成为守护人类情感与记忆的坚固堡垒。(孔德淇)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