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就要开学啦!
不过,每年这个时期
也是学生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放松”的假期生活
与过度“紧张”的学习节律落差太大
人在生理上因过于快速的改变
而不容易适应
心理上也难以接受
“开学综合症”就找上了门
开学前后
孩子容易出现哪些不适应?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调整作息和心态?
发现孩子心理异常怎么办?
儿保专家这样说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医学部主治医师王莎莎表示,假期结束返校时,学生的“心理假期”可能还在持续,在假期中的作息极不规律,大部分生活被看电视、玩游戏、不规则的睡眠及大量的零食所充斥,这样的生活方式会使孩子留恋,想到需要再次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从而会内心焦虑,无意中产生了抵触情绪、害怕开学的心理。当重新迈入校园时,孩子们需要重新调整,才可以快速适应学校生活的节奏。
每一次调整和适应都将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与内部资源,当心理能量不足而造成适应困难时,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恐惧等心理反应,甚至出现头痛、腹痛、尿频、食欲不振、失眠噩梦等问题。
王莎莎医生说,开学前后,孩子和家长最容易出现“作业恐惧”和“考试焦虑”。
作业恐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恐惧心理,即想到开学寒假作业还未全部完成,自己还即将面临学校作业、家庭作业,恐惧感加剧,便会情绪紧张、心情烦躁,产生了“作业恐惧症”。
二是应付心理,大量作业并没有给到孩子成就动机及获得感、价值感,他们体验到的只是苦、累、烦的滋味,孩子不得不被动应付,便产生应付心理,胡写乱写,以“交差”了事。
三是反抗心理,孩子渴望从“书山”、“题海”中解脱出来,受到家长的关注和爱护,可部分家长忽略了孩子的诉求,只是态度强硬地催促、要求孩子“快写作业”,一些个性倔强的孩子对此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反应,用“不会做”、“身体不舒服”等借口以示抗议。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
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症状,“晕场”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还有的孩子觉得自己肯定考不好,索性自暴自弃,一个字不写交白卷。对老师来说,孩子交白卷可能会拉低班级平均成绩,让别人对自己的教学质量产生怀疑,可能会在班级上可能会对孩子斥责,当众批评。对家长来说,觉得孩子故意捣乱,会让他们很生气,不仅没有面子,也会让他们对孩子故意丢分的行为感到痛恨,情绪上来对孩子进行打骂,从而引发师生关系紧张、剑拔弩张的亲子冲突以及孩子更剧烈的对立违抗行为等。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
孩子调整好作息和心态?
王医生说,首先要调整“生物钟”,恢复规律作息。寒假后,很多学生已养成“夜猫子”习性,看电视,玩平板,打游戏,刷短视频,假期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开学后,学校的作息时间与寒假养成的晚睡晚起的习惯产生很大的冲突,一些孩子晚上入睡困难,早上起不来,白天无精打采。贪玩的心收不回,学习的劲使不上,渐渐地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在假期的最后阶段,家长要帮助孩子抓紧“调时差”,恢复正常作息制度。减少白天休息时间,恢复正常的夜间睡眠;缩短娱乐时间,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模拟开学后的作息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起床、就餐、运动等。
同时,家长可以陪伴孩子购置学习用品,做好开学准备。在临近开学前1-2周,注意减少孩子的非学习活动,让孩子静静心。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书店、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书籍等,让孩子提前感受开学氛围,并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和玩耍时间,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协动他们找到学生的角色。带孩子去学校附近走走,把孩子新学期要读哪些书、追赶哪些同学、期待担任什么班级职务、家长怎样配合等内容一一纳入学习计划,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心理异常
一定要及时纠正
这几天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这是家长们观察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孩子的行为发生变化时,家长们应该多加留意。例如,孩子突然变得孤僻、不愿意跟家里人说话,或者经常把自己锁房间里,不与家人共进晚餐,或者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紧张等。这些都可能是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信号。
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进行沟通是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尽可能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如果孩子跟家长说想去看心理医生,不想去上学,家长一定要重视,了解孩子的困惑烦恼缘由,协助孩子排解压力及负面情绪。
同时,建议家长留意一下孩子的精神状态。孩子的精神状态也能反映出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孩子突然变得萎靡不振、无精打采,或者变得不愿意学习运动,或特别易激惹烦躁,动不动大发脾气,或情绪低落脆弱特别爱哭,这可能是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的信号。家长们应该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
家长还需要关注一下孩子的身体状况。孩子的身体状况也能反映出孩子心理健康的情况。当孩子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头痛、心慌等症状时,这可能是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信号。家长们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排除身体疾病的可能性,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平时既往相比发生明显的变化,容易焦虑、紧张不安、恐惧、过分担心,或者情绪特别低落,或者情绪变得比较亢奋、冷漠,持续时间超过2周及以上,需要及时寻求医疗机构的帮助。此外,如果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考能力的下降,或者出现没有现实基础的、和现实不相符的想法,以及过分的偏激的想法,比如认为他人都针对自己,频繁地与他人发生争执等等。或者有自伤行为,经常捶打自己的脑袋,用圆规、美工刀划伤手臂、掐自己,或者经常攻击家庭其他成员,对一些小事怀恨在心,如果有这样的表现,也是心理问题的异常的一些表现。当孩子出现以上情况的时候,家长应积极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需要提醒的是,有的孩子在开学初的几天,还会变得沉默少言,神情低落,注意力分散,丢三落四;有的则变得情绪波动,喜怒无常,与家长交流时,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情绪急躁。这些开学之后心理不适应的表现,属于正常的“心理波动”。王莎莎医生说,孩子有异常反应,家长切忌表现出紧张和过度担心,把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以免给孩子造成暗示强化的作用,加重孩子的症状。
记者:刘轶琳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