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这几年新中式服装成为潮流。在重庆沙坪坝区,有一家隐藏在巷子中的旗袍店,纯手工制作的手艺流传了百年。2019年,传承了四代人的旗袍制作技艺成为沙坪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新春走基层》就一起去看看传统旗袍制作的传承与发展。
这是一家隐匿在重庆沙坪坝天星桥巷子中的百年旗袍老店,没有指路的标识,也没有广告牌,靠的是口口相传。
进店的“敲锣打鼓迎宾客”仪式特别又隆重。店铺里,客人们正在试穿新衣。
这家百年旗袍店的当家人叫蒋玲均,今年61岁,大家都喜欢叫她蒋姐姐。别看她现在做旗袍的手艺精湛,年轻时,她对旗袍制作并不感兴趣。
蒋玲均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毕业后,她开了一家制衣厂,几年后,她发现流水线生产的服装时尚、标准,却似乎少了些特色。回到店里,她发现外婆和母亲仍在坚持手工制作,于是,她放下工厂,跑回家,开始学艺。
一件手工定制旗袍,要先对身体的38个部位仔细测量,再根据客人的特点、选择的面料进行设计,师傅们一针一线需要15天100多道工序,才能做出一件旗袍。这样的慢功并没有影响订单,这个春节,店里的订单是平时的3倍多。
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熏染,旗袍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京派、海派和苏派。京派端庄典雅,海派时尚洋气,苏派精致秀丽。而山城重庆以其独特的地形和文化,发展出一片式“渝派”旗袍。
5年前,“90后”小伙儿李绅源从东北慕名而来,店里的旗袍、传统制衣工具和师傅们的手艺都吸引着他,于是,他决定留在店里学艺。
如今,蒋玲均不仅收了年轻的徒弟,还和他们一起创新手艺,大家尝试过在旗袍上增加国画或手绘作品,并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增加翻花边、订珠片、镂空等工艺。旗袍上的花纹还会用蜀绣等传统技法,体现歌乐山红梅、重庆山水等具有重庆特色的元素。随着店里客人的年轻化,他们还用耐用面料制作出更适合在日常生活中穿着的旗袍。
店里还会不定期举办讲座、亲子活动,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做手工,用重庆人特有的方式交流、学习,了解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
余芯芯是店里的常客,今天她又带着5岁的女儿来店里改旗袍。
现在,不仅国内有更多的年轻人爱穿旗袍,喜欢旗袍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十多年来,蒋玲均的旗袍店已接待了来自全球138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