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理
近期,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园手机“禁令”:在郑州,中小学校严格限制学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学校,除教学必需外禁止带入课堂;在广州,学校可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商家抓住中小学生对手机有需求这一“商机”,在线上或线下销售“藏手机神器”,试图帮助学生逃避监管。据媒体报道,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有不少商家销售如此“神器”,有些商品销量过万件。相关评论里,有不少自称是在校中小学生的人评价称,“特别好用,绝对不会被发现”。
从本质上讲,“藏手机神器”就是在帮学生作弊,是在破坏校园管理秩序。大张旗鼓售卖这样的所谓“神器”,说明平台和商家的法治意识淡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此类产品的监管,督促平台和商家尽到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保护的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事项应适应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网络平台及相关经营者面向学生宣传、销售“藏手机神器”或提供偷带手机服务,意在帮助学生逃避监管,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显然违反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事实上,限制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不准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也是教育部早就有的规定。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机等智能产品对其专注力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对此,学校可以设数字素养课程,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在线时间。此外,还要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多样化的兴趣小组,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摆脱手机依赖。
更关键的是,要让学校教育起作用,必须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家校社协同育人。开发并生产“藏手机神器”,迎合了部分学生的“需求”,但这是鼓励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更会消解教育部门、学校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努力。
落实教育部门的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规定,需要增进社会共识。其中就包括要对销售“藏手机神器”的逐利行为说“不”。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因此,要对商家销售明显违反校园管理、课堂管理规定的产品进行清理,在要求相关主体下架这类产品的同时,还要追究他们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没有尽到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的责任。
当然,让孩子远离电子屏幕,需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自觉提升家庭教育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正确认识手机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引导其正确合理使用手机。(蒋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