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荣光
岁末年初,一场场承载着乡音、乡愁、乡情的“村晚”纷纷上演:在北京,《鼓舞盛世》将传统舞狮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凸显卢沟桥石狮子这一文化标识,表达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四川攀枝花,“文艺展演+乡村年货大集+春节文化展示+乡村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共创共享热闹非凡的“文化大餐”;在江西永新三湾改编纪念广场,一首《三湾来了毛委员》拉开了当地“村晚”节目初选帷幕,村民们深情演绎红色歌曲、传承红色基因。
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载歌载舞……贴近百姓生活、突出地方特色的“村晚”,正逐渐成为欢度新春佳节的新年俗。台上台下都是主角的村民们,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赞新生活。“村晚”展示了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文化互动氛围,传递快乐也凝聚乡情。“村晚”在加强村民交流协作、融洽乡邻关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为村民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营造文明新风尚。此外,“村晚”搭台,有利于发展“唱戏”,给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搭乘电商直播快车,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各地可以乘着“村晚”新业态的“风口”,有力推介文旅资源、宣传地方特色,让农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红利。
“村晚”之所以越来越火,原因就在于根植于乡土、凝结着乡愁,集中展示了农民群众昂扬的精神面貌。不管表现形式如何变化,群众文化都是晚会最深厚的底色。无论是种地的农民、搞养殖的技术员,还是返乡的游子,都有机会登台当“民”星。说乡音、话乡愁,吹拉弹唱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有力支撑起“村晚”的群众舞台。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的兴起,不少观众会把“村晚”节目发布到社交平台上,既让游子们纾解乡愁,也使更多乡村人文特色、民俗风情受到关注、得以传承。
现在的乡村,不光有“村晚”,还有“村歌”“村超”“村BA”,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大潮中,乡村文化盛事正在不断“出圈”“扩容”。这些都是凝聚乡村全面振兴合力的优质载体,也是加快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期盼各地以农民文化需求为导向,不断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让“村晚”越办越精彩,让农民群众的欢声笑语回响在乡村的山山水水,让乡村文化得以传承赓续。(周荣光)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