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5年01月16日18时52分,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1.97度,东经117.61度)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合肥地区有感,无人员伤亡。据省地震局研判,此次肥东3.7级地震为2024年9月18日肥东4.7级地震余震。
地震之后为何会引发余震?
在讨论地震后为什么会引发余震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地球的结构,地球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目前比较公认绝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也有少数地震是人为原因引起地球表面振动。
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便是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之处。
震后为何有余震?
对地震的发生机制有了基本了解后,我们继续来说地震后为何有余震。
地震发生之后,能量的释放有一个持续和衰减的过程,所以在大多数较强地震发生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会发生的震级较主震相对较低的地震,被称为余震。
余震是地震活动的一部分,与主震具有内在联系。在多数情况下,余震活动强弱与主震大小相关,主震越大,余震的活动就越强,次数越多。余震活动会随着时间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衰减,但不同构造区域的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会有很大差异。
在我国,根据地震频率和释放能量的不同,通常将地震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孤立型地震,是指一次地震之后,余震强度相对很弱,数量不多。二是主震余震型,是指主震之后余震强度相对较弱,数量较多。三是多震型,是指主震为几次强度接近的事件,而且余震数量很多。
统计表明,在我国大陆地区,80%的中强以上地震,为孤立型和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就是说,大约80%的5级以上地震之后,后续余震的震级和活动水平,都不会高于主震。或者简单点来说,就是一次强震没有把能量完全释放,剩余能量还要以较小一点的地震逐步释放。
综合:908新媒体 急先锋工作室 中科院物理所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