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多年从事植物保护工作,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虫子”。不过,以前一直研究怎么“消灭虫子”,这两年我开始钻研“养虫子”。这个转变,还得从枸杞讲起。
枸杞是宁夏优势特色产业,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虫害发生严重、防治难度大。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种植模式的变化,枸杞采果期的蚜虫、蓟马等小型害虫爆发性和抗药性激增,安全有效防治成了种植者最头疼的事。
记得2020年夏季采果期,核心基地蚜虫再次爆发,为保枸杞质量,不敢打药,结果大面积减产。还有一些基地用化学农药防治,不仅效果不理想,还导致农残超标,彻底断了销路。
作为一名植保工作者,面对“害虫防不住、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的现状,我沮丧了很久。为此,我下定决心要找到不用药的好办法。枸杞园既然害虫种类多,那天敌一定不少,“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提上了日程。
2021年,我们获批宁夏首个天敌昆虫研究项目,团队扎根基地,一住就是三年,终于找到了枸杞蚜虫的优势天敌——粗脊蚜茧蜂,并在2023年登记科技成果“粗脊蚜茧蜂防治枸杞蚜虫技术”。不得不说,“以虫治虫”这招真有用,到了采摘季,将粗脊蚜茧蜂投入试验田,防治蚜虫效果在80%以上。惊喜的是,该技术不仅可以防治枸杞蚜虫,对其他作物上的棉蚜、桃蚜等都有很好的防控效果。
好的技术成果一旦开花,企业便闻香而来。宁夏一家枸杞生防科技有限公司找上门寻求合作,一起“养虫子”、建示范基地和实验室。前不久,我们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而且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合作不再是“一锤子买卖”,双方成了紧密结合的共同体,在后续技术应用和升级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题,科研团队都会第一时间开展研发和技术指导。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不断创新,让科研界和企业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带给科研人员很大鼓舞。大家不仅埋头搞研发,还积极想办法让更多人尝到“好果子”的甜头。
(光明日报记者张文攀、闫磊采访整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