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10日报道 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1月8日报道,不只人类在赔罪时很难得到原谅——地球上的2亿亿只蚂蚁也不会很快原谅对方。
蚂蚁主要依靠敏锐的嗅觉区分家族成员(即安全的蚂蚁)和其他蚁群。例如,外出觅食时闻到某种熟悉的气味能让一只工蚁知道,附近有哪些蚂蚁可以提供帮助,有哪些蚂蚁可能是寻找同样资源的竞争对手。但是,德国弗赖堡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开展的新研究表明,蚂蚁并非只做出即时反应,它们还会保留与附近敌人遭遇时获得的知识,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项发表在美国《当代生物学》半月刊上的研究显示,科学家开展了两个阶段的实验,以确定蚂蚁是否记得遇到其他蚂蚁时的糟糕体验,以及这如何影响它们彼此的关系。首先,他们把蚂蚁放到短暂见面的场景下。一种情况是,蚂蚁只遇到一些与其同巢的伙伴;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群蚂蚁与来自“A巢穴”的敌对蚂蚁互动;最后一群蚂蚁则遇到了一群来自“B巢穴”的敌对蚂蚁。然后,连续5天,科学家每天都让每组蚂蚁经历一次同样的体验。之后,他们研究了不同蚁群遭遇“A巢穴”蚂蚁后的反应——要么是首次遭遇,要么是再次遭遇,或者拿它们的反应与遭遇“B巢穴”蚂蚁后的反应对比。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蚂蚁对那些闻起来让它们想起过去与异巢成员不愉快遭遇的蚂蚁更加敌视。不过,它们与较温顺蚁群的成员再次相遇时,往往表现得更为冷静。
研究报告的合著者福尔克·内林在随报告发布的一份声明中称:“我们通常认为,昆虫的行为类似于经过预编程的机器人。但是,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蚂蚁也从自身经历中吸取经验,而且会记仇。”
这些冲突不会发展成粗暴的手势或脏话。蚂蚁的决斗涉及动用锋利的上颚,甚至会在嘴里留下糟糕的味道。蚂蚁愤怒到一定程度,就会互相喷射蚁酸。这样的交锋常给蚂蚁自身造成致命伤害,但内林的团队在事态发展到过于激烈之前就把打斗各方分开了。准备喷射蚁酸的一个标志是,蚁身末端名为“柄后腹”的球状结构开始弯曲。
内林及其同事在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联想学习“对于形成同巢伙伴和非同巢伙伴识别模板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攻击行为可以充当一种无条件刺激,且很可能与敌人的气味标签有关。该研究团队还说:“这种模板学习可能有助于解释同巢伙伴识别的不同模式,从坏邻居效应到基于任务和年龄的攻击性差异。”
研究人员还认为,这些研究结果显示,蚂蚁会以联想的方式学习嗅觉标记,用于分辨自身所处蚁群之外的蚂蚁,这可能有助于根据巢穴入侵者的不同来调整防御反应。未来,生物学家希望研究蚂蚁能在多大程度上根据这些互动来调整嗅觉受体,看看这些知识能否在更深层次上得到转化。(编译/赵菲菲)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