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使得我国稻米食味品质正在不断改善提升。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卢林表示,长期以来,提升水稻产量一直是我国水稻科研的主要课题。在解决人民基本温饱问题后,提升稻米质量和品质变得愈发重要,“稻米好吃不好吃”成了备受关注的指标。
2008年,我国更新了稻米蒸煮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方法的国家标准。科研团队根据国家标准GB/T 15682-2008进行稻米食味品评,从外观、气味、适口性、滋味和冷饭质地五个方面打分来计算食味评分值,并对从每年全国数千份稻米样品中获取的指标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在2009年到2023年间,我国稻米食味评分值(全国平均值)从74.9分稳步提升至80.3分。
研究分析显示,在2009年到2023年间,我国稻米食味评分值稳步提升。(受访者供图)
卢林介绍,在我国开展水稻育种初期,粳稻的食味品质明显优于籼稻。通过育种遗传改良、种植环境监测等措施,我国水稻品种改良正稳步推进,南方区域的籼稻品质改善较为突出,籼稻的外观、香味、质地、滋味等已得到显著提升。近几年,籼稻的食味品质提升幅度大于粳稻。而主要种植籼稻的经济发达地区,其生产技术效率相对较高,说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食品附加值增幅较大。
研究分析表明,我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正逐年上升,平均值从2009年的0.43提升至2020年的0.55,其变化趋势与稻米食味评分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显示出稻米食味品质的提升与区域经济、粮食政策等存在正相关性。
2024年4月29日,第五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获奖品种米饭品尝现场。新华社记者 许舜达 摄
卢林认为,未来我国持续改善提升稻米品质,需要构建水稻生产成本与补贴的联动机制;持续发挥水稻育种的科技支撑作用,加大对相关技术研究和推广的资助与补贴力度;补贴政策提倡因地制宜,加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合作。(记者许舜达)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