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之重器 厚植报国情怀——哈尔滨工程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探索实践

2024-12-27 02:05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打造国之重器 厚植报国情怀

——哈尔滨工程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探索实践

光明日报调研组

  “每个水声系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都是他讲的,读的第一本专业书,都是他写的。杨老师常说,‘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剧场里,“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正在进行,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教授郭俊媛饱含深情地讲述自己与恩师间难忘的故事。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杨士莪将毕生精力融进了“哈军工”的艰苦创业,见证了我国水声事业由弱渐强的历程。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考察时强调,哈尔滨工程大学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

  “矢志不渝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打造高水平战略科技力量,是我们作为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担当。”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高岩说。以杨士莪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哈工程人,将“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的理念,融入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战略需求,打造了一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入采访科研团队,并与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努力探求哈尔滨工程大学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在勇担科技强国重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厚植报国情怀上的探索实践和启示。

打造国之重器 厚植报国情怀——哈尔滨工程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探索实践

“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哈尔滨工程大学提供

  1.解锁海洋“蓝色资源” 配制中国自己的“钥匙”

  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一线,处处可见哈工程人的身影。

  站在科考船甲板上,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刘凇佐和团队成员紧张地盯着茫茫海面。终于,一颗红色浮球在不远处浮了上来,他们悬着的心才踏实下来——这意味着布放的深海潜标系统顺利回收。

  “实验效果不错!这把‘钥匙’算是配好了。”刘凇佐揉了揉泛着红血丝的眼睛,指着屏幕上波浪样起伏的水声数据说,“水声是海洋里远距离传输数据的唯一手段,我们放置在深海的各种传感器,都要靠发射水声信号才能把他们‘解锁’回收上来。但海洋里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噪声,信号如何克服干扰,是世界上公认的难题。”

  长久以来,我国在这一领域主要依赖进口设备。“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打造中国自己的‘钥匙’来开自己的水下‘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刘凇佐团队往返奔波于实验室和海上实验平台,在船上一呆往往就是一两个月。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了工作深度可达11000米、负载能力大于10吨,集通信、释放、测距功能于一体的全海深声学释放器。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紧贴强国强军需要,举全校之力开展科研攻坚,以突破技术壁垒的韧劲,取得了多项“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有力支撑了重大战略工程任务里程碑目标的实现。

  “我们坚持战略导向,充分发挥‘三海一核’特色优势,深耕基础研究,攻关核心技术,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接大项目、作出大贡献、取得大成果,聚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宋迎东介绍。

  哈尔滨工程大学还积极探索协同创新路径,将船海学科优势同发展需求真正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在我国的辽阔海疆上,漂浮着一座座海洋平台,有的是“耕海牧渔”的深海养殖平台,有的是开采海洋油气资源的钻井平台,日夜开掘着海洋“蓝色资源”。

  让这些人工“岛屿”和大型船舶嵌在特定海域不为风浪所动,是确保海上作业可靠性、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深海中的海洋探索、科学考察和海洋油气开发等作业平台,无法像近海浅滩一样通过船锚固定位置,需要如‘定海神针’般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通过计算机对采集来的风、浪、流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计算,控制各个推力器的推力大小,才能使位置‘雷打不动’。”智能学院教授夏桂华向调研组介绍道。

  “刚开始研究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头绪,行业前沿需求是什么?精度要达到什么水平?心里都没底。”说起研制初期的难题,夏桂华记忆犹新。为了突破这些瓶颈,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项目研制的牵头单位,主动联系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武汉船用机械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等十多家单位,共同组成“国家队”开展研制工作,历经4年,协同创新才取得了重大成果。

  “没有这支‘国家队’的长期合作,技术难题不好解决,实验条件很难到位,这项技术将长期处于实验室样机阶段,无法向产业化迈进。”夏桂华坦言。目前,夏桂华团队研制的DP3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已经成为走向深远海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装备,在奋进号、982钻井平台等42个海洋平台及船舶得到推广和应用,获得202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打造国之重器 厚植报国情怀——哈尔滨工程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探索实践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悟空”号全海深水下无人航行器入水。哈尔滨工程大学提供

  2.既要向上突破前沿研究,又要培养向下扎根的应用人才

  “设计一艘豪华邮轮”,这是未来技术学院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的期末试题。整张试卷只寥寥几字,让2021级本科生陈浩楠大开眼界:“这一道题需要我们用《力学、结构与材料》《热流体》和《电气电子系统》3门课上学到的知识内容来作答,很考验我们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未来技术学院、中外海洋工程联合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拔尖班、能源与动力工程未来领军班等实验班……哈尔滨工程大学将课程重塑、教材重编、知识重组,打破传统专业基础课程条块分明的界限,将所有课程紧密结合,形成一张知识大网,组成一个个模块化课程群,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和体系化思维,为将来解决复杂和未知问题打下创新基础,探索出了一条知识“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

  调研组在调研时了解到,学校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随之而变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知识灌输转向重视课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上的自主研讨,更多课时被分配在研讨课和实验课上。“上课时,老师们不会再将知识内容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讲授,而是着重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同学们自己思考。这需要我们下功夫认真自学,才能把几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陈浩楠说。

  “既要做向上突破的前沿研究,也要培养向下扎根的应用人才。这二者相互衔接、缺一不可。”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刘海波说。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抓手,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路,为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工程技术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3年10月,哈尔滨工程大学获批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我们充分结合船海核优势学科和央企优势产业资源,聚焦船舶与海洋工程、核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等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关键核心领域,深入探索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田雪怡说。哈工程落实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

  在四川乐山夹江县,全球功率最高的溶液型医用同位素试验堆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3级能源动力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谭雨昂刚入学,便跟随指导老师参与到这项学校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联合攻关的科研项目中,研制适用于医用同位素反应堆的低流阻高效除滴器。

  “溶液堆中液体核燃料的成本贵过黄金,同时含有大量有用同位素。这个装备就像筛子一样,能把有用的同位素捕捉、收集起来,每年能满足国内数千万人次的核医学诊断与治疗需求。”一年多的企业实践经历,让谭雨昂成长为一名严谨细致的工程师,“到企业里实习,能让我们真正了解到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课堂上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

  精准地服务产业需求,培养能够满足产业发展、支撑引领产业创新的卓越工程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展校企定制化专班联合培养,根据企业需求设置培养项目。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模式,培养出了一批既掌握先进技术,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一年来,校企共同成立25个工程硕博士专班,推进了200余名教师、近千名研究生“沉浸式”入企实践,服务解决黑龙江企业上百项技术难题。

打造国之重器 厚植报国情怀——哈尔滨工程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探索实践

哈尔滨工程大学秋景。哈尔滨工程大学提供

  3.无畏高温极寒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31号教学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我国的“万里海疆图”。新学期的专业认知课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声学院教授杨德森总喜欢用这张地图开篇,告诉学生们:中国的海域需要我们去爱护、守护、保护,这是哈工程人的使命和追求。

  在思政课《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上,教师金璐璐以“不负总书记期望,赓续哈军工优良传统”为题,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挖掘有关“哈军工”的红色记忆;在专业课《港口规划与布置》的课堂上,船舶学院教师李明伟给学生们带来了南海岛礁的礁砂,讲述了2017届毕业生无畏高温高盐高压奋斗在南海岛礁建设一线的故事,让学生们对科技报国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调研中,我们感到,让思政元素充分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已经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打造思政育人体系的鲜明特点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设立“三海一核与国防特色”“中华传统文化”等系列课程66门,举办兴海学术前沿讲座86场,牵头成立课程思政联盟,让红色文化、船海特色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心灵。

  “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充分延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连接,强化‘大思政课’育人效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注入红色精神底蕴,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景云表示。

  课堂之外,科研试验场也是天然的思政育人场所。“去极地做实验,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给大家冻得上牙磕下牙,手也不听使唤。”船舶工程学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王春阳为获得冰区载荷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曾在极寒天气连续工作十余天,在海冰面上进行现场试验,采集到了宝贵的冰载荷数据。“每到气馁时,我都会想起老一辈‘哈军工’人艰苦创业的历程,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产生了共鸣。作为哈工程的年轻一代,更要挺膺担当、奋力拼搏。”王春阳说。

  校长主讲开学第一课、院士主讲专业认知课、“大先生”主讲毕业生最后一堂党课、全员参与雪舰实践课……哈尔滨工程大学将“哈军工”优良传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研学”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强国建设的志气、骨气、底气。

  “大思政课”的成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坚定笃行的人生追求。超过70%的毕业生投身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主要是“三海一核”领域及国家战略重要领域。经过多年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已经深深融入哈工程人的血脉,“哈军工”优良传统与海洋强国梦想交相辉映,成为代代哈工程学子共同的青春底色。

  4.经验与启示

  哈尔滨工程大学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主动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调研组认为有以下经验可供借鉴。

  坚持特色发展,注重交叉融合。多年来,学校将特色发展作为办学方略,举全校之力服务船海核领域。学校紧紧围绕船海核特色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系统谋划、超前布局、开展工作;坚持所有学科服务于船海核特色,特色学科强化优势,做到特色更特、优势更优。通用学科融入船海核领域,形成“三海一核”特色属性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发展与时俱进,布局新兴交叉研究和交叉学科,筑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根基。

  坚持学科牵引,注重学术为魂。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对标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聚焦短板弱项,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举措;建立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的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加大对重点优势学科、发展潜力学科以及学科重点领域、重点方向的支持,开展“学科攀峰”“学术振兴”行动;坚持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高水平学术团队、国际知名专家开展稳定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夯实学术振兴根基;抓牢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涵养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优势学科更贴近世界一流,新兴和传统学科更契合社会需求。

  坚持人才强校,注重分类培养。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精心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打造了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服务体系,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和支持的力度;秉持“大人才观”,分类制定了专任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双肩挑”等不同人才评价标准,构建科学、有效、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各类人才畅通成长发展的通道,发挥好各类人才作用。学校以人才“雁阵”推动办学水平提升,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构筑坚实的人才高地。

  坚持开放办学,注重提质增效。学校坚持在“两个大局”发展大势中找方位,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推进与世界顶尖大学、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合作,构建高质量有韧性的世界一流国际合作网络;坚持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协同共赢,聚焦大战略、牵手大企业、协同大院所,打通技术链、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汇聚各界资源,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育人育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坚持制度创新,注重统筹兼顾。学校坚持以制度改革创新为主线,坚持目标牵引、问题导向,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建立约束性制度、激励性制度、引导性政策,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人才评价方式和学科发展建设,推动高水平办学实现新突破;坚持依法治校,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调研组成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吕开东,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吴丹丹,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刘涛;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简;光明日报记者张士英、光明日报见习记者胡沛然)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7日 05版)

[责任编辑: 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春节前夕,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向全国人民拜年(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28
1月26日,定日县曲洛乡完全小学操场上,长所乡嘎旦村和曲洛乡措昂村的孩子们在进行足球比赛。这场足球比赛让孩子们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也为他们的心理重建和健康成长注入新的活力,驱散地震带来的阴霾,迎接充满希望的新年。
28
春节临近,人们出门选购年货、参观游玩,在浓浓的年味和烟火气中,共迎新春佳节。春节临近,人们出门选购年货、参观游玩,在浓浓的年味和烟火气中,共迎新春佳节。春节临近,人们出门选购年货、参观游玩,在浓浓的年味和烟火气中,共迎新春佳节。
28
寒潮来袭,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供电段供电维修车间组织应急抢险人员上岗待命,在雪后对铁道上方的接触网运行状态进行巡视,确保春运期间供电设备安全运行。据了解,该供电维修车间现有干部职工97人,平均年龄约31岁,曾获全国铁路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27
当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50多名留学生参加“书香钟书阁·共赏中国年”来华留学生春节文化体验活动。当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50多名留学生参加“书香钟书阁·共赏中国年”来华留学生春节文化体验活动。
27
佳节将至,年味渐浓。
27
1月25日,春运迎来节前客流高峰。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
26
1月25日拍摄的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无人机照片)。2025年以来,海南三亚中央商务区加速推进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工作。
26
1月24日,大熊猫“宝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吃竹子。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24日举行大熊猫馆开馆仪式,新一对大熊猫“宝力”和“青宝”首次正式与公众见面。
26
莫斯科举办春节文化体验活动
26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