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2024-12-22 13:20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的清晨,树梢间还能看到月亮的残影。五点半,72岁的余建华已经烧热炉子,煮好了酥油茶。 在滇金丝猴醒来之前上山,等它们都睡了再下山,这是过去29年里,余建华每天雷打不动要做的事。和余建华一起出门的,还有他的儿子余忠华。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余建华余忠华父子进山巡护

  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就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公园每天上午向游客开放两个小时,余建华到公园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唤醒还在睡梦中的滇金丝猴,让它们挪到观猴台。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余建华寻找滇金丝猴群

  听到余建华的声音,一只雄壮的公猴从高处飞奔下来,跑到游客会经过的路边坐了下来。不远处的一棵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正顽皮地爬上爬下,玩得开心。余建华指着那只公猴说:“有个家庭的小猴子一直不下来,公猴就上来了,它家的小猴子没有下来,它要保护小猴子,就不怕人,马上就来了。”游客陆续到达,一看到滇金丝猴立刻围上去开始拍照,这阵仗让树上的小猴子有些害怕,缩在树上不肯下来。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滇金丝猴有独特的厚嘴唇

  丹凤眼、仰天鼻、粉红大嘴唇,留着朋克发型的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一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它们生活在海拔2500米至4700米的高山森林里,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享有“雪山精灵”的美誉。

  “脸上有红红一个点的叫‘米粒’,因为它脸上有个大米一样的米粒;七哥是七月份从外群过来的公猴。”为了方便辨认,余建华给很多个滇金丝猴家庭都起了名字。公猴身高最高的那家,就叫大个子;和别的公猴打架,脸上被抓伤的那只公猴,它家索性就叫刀疤。“每天都见,我们认识它们,它们也都认识我们”,余建华看着它们打打闹闹长大,在残酷的决斗中占领地盘,有了家庭,又孕育出新的生命。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幼年滇金丝猴毛色多为银白色

  二十九载春秋,余建华风雨无阻守在这里,看着鬓角多出一根又一根的白发,任由那群顽皮的滇金丝猴,成了心头放不下的牵挂。“我在家里休息躺几天,都会想我的猴子今天怎么样?下雨下雪也来,大年初一也来,人家过年我们都在山里面过,这滇金丝猴是无价之宝”,在他的心里,滇金丝猴就像家里人一样。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余建华聊起滇金丝猴笑容满面

  游客拍照时,滇金丝猴们就在距离余建华两米左右的地方开始嬉戏打闹,余建华目不转睛地看着猴群里的每个成员,得看哪只猴子手里没有松萝、野果吃,要注意小猴子有没有掉队,还得留神怀孕的母猴子是不是安静地待在树下。

  猴群吃饱喝足,各自找到舒适的地方去午睡,余建华和几位护林员一起放轻脚步,要到林子里再去转一圈。每天都得提防老鹰会抓走小猴子,还得仔细找找有没有附近居民设下的套夹。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纤维丰富的树叶是滇金丝猴的美食

  三十年前,盗猎和环境的破坏让滇金丝猴种群的数量岌岌可危,1985年时,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有7个猴群、540只左右滇金丝猴。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当地林业部门找到了余建华。滇金丝猴踪迹难寻,余建华说即使是当地傈僳族居民大部分也没见过滇金丝猴,只有好猎人才能凭经验找到它们生活的痕迹,余建华就是响古箐无人不知的好猎手。

  当地老百姓大都靠打猎为生,突然不让打猎了,还鼓励大家要去山上“哄猴子”“看猴子”,好多人都想不通。那时,护林员一天只有6块钱工资,一个月180块钱,家里人一听就急了,在家编一天箩筐也不止6块钱,为什么要钻到山里去当护林员?余建华却态度坚决, “滇金丝猴什么地方都没有,只有我们中国才有,要留给后代,留给我们的小孩。砍了树就没有猴子,保护得好,我们这里人也好,空气也好,动物也好,自然环境也就慢慢地好起来了。”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响古箐是一片茂密的高山森林

  1995年4月7日,余建华成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第一位护林员。那一年,余建华43岁,猎人的经验在找寻滇金丝猴时派上了大用场。通过找寻滇金丝猴的粪便,观察树枝折断的痕迹,他就能大概判断出猴群活动的路线。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这在余建华眼里都不算什么,最愁的事是太费鞋,七八天就跑烂一双,他真是心疼:“它们在海拔3700到4300左右地方活动,但是它怕人,起码要从家里出去走四五个小时以后才看它们活动的区域。”

  刚找到滇金丝猴时,余建华根本无法靠近猴群,它们飞速逃走,叫声里满是惊恐。余建华就远远地站定,背上的箩筐里全是它们喜欢吃的松萝、地衣,他把满筐的食物一点点拿出来,轻轻地摆放在地上,再往后慢慢地退。有胆大的公猴跑出来抓起地衣就跑,再后来,母猴也来拿吃的,小猴子紧跟着蹦蹦跳跳出现在余建华的眼前。就这样,一年,两年,整整十二年后,猴群们才终于肯出现在低海拔地区,不再怕人,也不再躲着余建华。而余建华,也跟这些天天打照面的猴群有了独特的交流方式,一声声悠长的呼喊,胜却万语千言。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护林员们在树下休息

  忙完一圈,余建华和其他几位护林员这才开始吃午饭。他席地而坐,右手端着热水杯,左手攥着老伴前一天刚烙的饼,用不了10分钟,一顿饭就算解决了。如今与他一起同行的护林员已经增加到了28名,他最欣慰的是,儿子余忠华也是其中之一。余建华说:“儿子去外面打工也把他喊回来,必须来。我们这个地方看得到是我们付出了好几年,保护了好几年,才看到这个滇金丝猴,没人看了就把他喊过来保护。”

  那是2008年的春节,儿子余忠华在丽江找到了收入还不错的工作,原本决定春节就在丽江过。余建华给儿子打了电话:“我父亲说不行,一定要回来,这样哄那样哄,就说我母亲生病了,我回来以后他就不让我出去了,他说跟他一起去看猴子。”余忠华只好回家,跟在父亲身后走进白马雪山。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茫茫的白马雪山

  余忠华说:“第一天上去没找到猴子,只找到它的粪便,第二次上去也没找到,只听见它的声音,然后我就一直一直找,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跟着上山找滇金丝猴,晚上回来累得简直不行,然后我就想着,哎哟,这个事情我不做了,我真的是做不起。”

  余忠华嘴上说着“不做了”“做不了”,第二天,还是会被父亲早早叫起,乖乖地跟在身后继续上山。第一次看到滇金丝猴距离自己只有咫尺之遥,余忠华愣在原地,半天没动。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父子二人近距离观察滇金丝猴

  余忠华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滇金丝猴时候,不是这种距离,差不多最少都有两三公里,如果我们两个这样一讲话,猴子就‘哗哗’的就不见了,我最终没想到能这么近地看到滇金丝猴。后来我就慢慢地想通了,因为我父亲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早上滇金丝猴没起床的时候,他就守着滇金丝猴,一直守着、一直跟着,滇金丝猴睡觉的时候他才回到家里。能把这个山上的滇金丝猴哄到这么近,我很佩服我父亲。”

  余忠华再也没说做不了护林员的话,他默默地跟在父亲身后,巡护了16年,也学了16年。余忠华逐渐了解到,在野外去工作,不一定哪天就能见到某种动物,但是动物粪便里就能测出是什么动物,动物的脚印也传递了很多讯息,边看边学边分析,余忠华就这样不知不觉找到了巡护的乐趣。

  但高海拔地区的巡护也意味着要爬更高的山,要去更远的地方。每天出发时,他都要在包里装很多干粮,原始森林里没有路,经常要徒手攀爬,还要克服高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要想保证工作不耽误,不能迷路,也不能挨饿。余忠华说:“日常巡护到了野外以后我们分组去巡山,看一些植物、一些鸟类方面的,然后去监测,把我们的数据写下来,GPS记下来,回到所里大家来总结分析这些数据,从早上出发到山顶上,大家都是看到猴子的时候累得简直看不动。还有一个大巡护,一个季度去一次,我们大家一起去野外去住着,有时候两三天、有时候四五天。”

  高海拔地区温度骤降,在山上观测点建好的屋子里,护林员们挤在一起生火、烧水,放声高歌。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余忠华和队友在野外巡护

  与父亲当年的工具不同,余忠华如今随身携带着红外相机、GPS、望远镜等等各种先进的工具,很多工作场景他都会拍摄下来,在社交平台上与更多的人分享。镜头里,他颇为傲娇地介绍,他的工位在海拔4000米高的地方,他的工友都是毛茸茸的滇金丝猴,他对白马雪山总是充满好奇:“我不仅仅是拍那个猴子,我一定要拍到它后面的背景,例如秋天的这个叶子,这个秋天的叶子是漆树还是五角枫?去看猴子一定要去看它那个皮肤,是不是皮肤很白?可以想一下,它为什么海拔那么高的地方生存,这个紫外线很强,那么为什么它皮肤那么白啊?”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余忠华到高海拔地区巡护

  余忠华给自己的账号起名叫“猴王”,不少网友好奇,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猴王,那得有多威风啊?余忠华说:“很多人都会问我,猴王滇金丝猴什么时候看得到?其实,真正的猴王是我父亲。”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余建华和余忠华父子寻找滇金丝猴踪迹

  小时候,余忠华好像总也见不到父亲,早晨醒来时,父亲已经出门上山了;晚上睡觉时,父亲还没有下山回家。如今,他也成了那个早出晚归的人。月光亮堂堂地照在村口,父子俩带着两脚泥一前一后回到家里。

  火炉里的火正烧得通红,余忠华顾不得烤火,急切地拿出白天拍摄的视频给父亲看,这是属于父子两的温馨时刻。

29载守护滇金丝猴 他们是雪山上的“父子猴王”

  △滇金丝猴社会以家庭为单元居住

  数据显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的数量已达2500多只,约占全国滇金丝猴数量的65%,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滇金丝猴保护区。这两年,总有游客问余建华,您想过什么时候退休吗?余建华每回都是呵呵一乐,转头答一句:到走不动的时候吧。

[责任编辑:崔珍妮]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8月13日,X9043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阿塞拜疆巴库(无人机照片)。西安国际港站也成为了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30000列的车站,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14
8月13日,由4艘纯电动港作拖轮组成的“绿色舰队”在中船天津码头鸣笛启航。据了解,这4艘拖轮组成了目前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纯电动拖轮船队,将主要用于在天津港水域协助各类船舶进出港和靠离码头作业。
14
当日,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拉开帷幕。当日,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拉开帷幕。当日,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拉开帷幕。当日,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拉开帷幕。
14
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在位于北京的一个现代化商业温室中进行番茄自动杂交授粉操作(2024年11月29日摄)。8月11日,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登上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
13
8月12日,果农在河北省卢龙县刘田各庄镇张田各庄村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采摘软枣猕猴桃。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8月12日,河北省卢龙县刘田各庄镇六百户村四季青蔬菜种植合作社社员在大棚内采摘苦瓜。
13
游客乘船游玩罗甸县沫阳镇大小井景区(8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以旅居康养为特色,持续推进“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以旅居康养为特色,持续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13
8月11日,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湿地公园一处水域,成群的黄嘴白鹭、苍鹭等在休憩觅食。8月11日,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湿地公园一处水域,成群的黄嘴白鹭、苍鹭等在休憩觅食。8月11日,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湿地公园一处水域,成群的黄嘴白鹭、苍鹭等在休憩觅食。
12
8月11日,游人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永安溪白塔镇段游玩(无人机照片)。8月10日,在漓江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段,游客乘竹筏游玩赏景(无人机照片)。8月10日,在漓江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段,游客乘竹筏游玩赏景(无人机照片)。
12
清晨4点,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三位“00后”脑瘫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励着起床。清晨4点,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三位“00后”脑瘫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励着起床。
12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