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戴竺芯
12月21日,我们迎来冬至节气。数九寒天,配合上最近四川的阴雨天气,寒意拉满。
今年冬至不一般、月尾冬至会更冷…… 冬至前夕,网络上关于冬至的各种说法也流传较多。真是如此?冬至的到来时间真的会跟气温有关?对此,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气象、农业、民俗专家。
今年的冬至预示着寒冬?
网络现各种说法
冬至前夕,关于“今年冬至不一般”的说法便开始出现。究竟怎么不一般,有网友说出了三个特征,还有网友总结出了四个甚至五个“不一般”。
今年冬至“不一般”?网友列出3个、4个甚至5个“特点”
总的来看,网友口中的不一般,与今年冬至出现在农历月尾、“晚冬至”、“公九”有关。
月尾冬至,也就是说,今年冬至出现在农历十一月廿一。俗话说,“冬至在月尾,冷到正二月”,还有一句是“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网友就此推断,来年会出现倒春寒。
晚冬至则是因为今年冬至出现的时间在12月21日17时20分34秒,超过了正午12时。同样是根据俗语“早冬至穿单衣,晚冬至冻死牛”“早冬至暖洋洋,晚冬至冷飕飕”。今年“晚冬至”,似乎也预示着寒冷。
有人还发现了今年冬至当天农历日期是单数,也就是所谓的“公九”。“公九冻死牛,母九暖烘烘。”
众多的“不一般”凑到一起,这个冬至被网友们披上了神秘色彩,最终都指向一个结论:今年冬天会很冷。
但这样的推论真的科学吗?
今年是128年来最早的冬至
但与“冷”无关联
对于网友的说法,四川省天文科普学会会长刘聪无奈地笑笑,“每年的冬至好像都有很多传说。”
刘聪表示,今年的冬至,并无特别之处,确实要说不一样,就是来的时间比较早。根据紫金山天文台提供的权威数据,2024年冬至的交接时间出现在12月21日17时20分34秒,是128年来最早的。
11月,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积雪中的国道351线。杨涛 摄
尽管如此,这也并非一个“不一般”的冬至。冬至以及二十四节气当中其他节气时间并不固定,二十四节气所使用的回归年历法,两种历法对于一年计算时间的不同,于是,每一年节气的到来自然有早有晚,“节气的迟早,在气象学上并没有实际影响,该怎么数九,就怎么数九。”
至于冬至出现在白天或是晚上、日期是单数或者双数,也无特殊含义,“毕竟这也只是一种计数方式。”
“公九”“月尾冬至”≠冷
2022年就是例外
2022年的冬至,出现在12月22日,这一天是农历十一月廿九,也是“公九”。不过,记者查询气象历史数据发现,2022/2023年冬季(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2.9℃,较常年同期偏高0.2℃。
这个冬至,也是月尾冬至。按照俗话所说,应该是冷得迟。但事实却恰好相反: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22/2023年冬季前冷后暖,其中12月各旬均偏低,1月上旬偏高2.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高,1月下旬偏低0.8℃,2月增温迅速,2月上旬偏高2.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高。
而2021年的冬至正好相反。这年的冬至出现在12月21日,是农历十一月十八,日期是双数,对应着“母九”。“母九暖烘烘”,但2021/2022年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2℃,较常年同期偏低0.2℃,其中西藏大部、青海中部和南部、广西大部、黑龙江中东部等地气温偏低1℃至4℃,西藏西部偏低4℃以上。
峨眉山金顶 图据峨眉山景区公众号
四川今年冬季持续偏暖
但有阶段性强降温时段
那么,今年又将是怎样的情况?我们来看看四川。
今年,四川经历了“历史最暖秋季”,全省平均气温偏高2℃,在9月还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高温天气。暖,或许还将延续。据四川省气候中心最新的预测,2024/2025年冬季,四川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
不过,偏暖,并不意味着“不冷”。这是一个平均的情况。气温可能高开低走或低开高走,也有可能是“震荡型”。
今年四川的冬天,预计前冬偏暖,后冬冷暖起伏显著。四川省气候中心预计,在今年12月中旬、明年1月上旬、1月中旬前期、2月中旬前期以及2月下旬,有阶段性强降温时段,川西高原和盆周山地高海拔地区易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需要关注降温、降水天气过程,做好小春作物防寒防冻的田间管理及川西高原地区畜舍的防冻保暖工作。”
作物栽培专家:
网传相关说法无科学依据
目前四川田间主要作物长势好于常年
“仅靠一句俗语‘月尾冬至’推测明年会遇到寒流侵袭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专家李朝苏告诉记者,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周年运动和气候、物候变化总结出来,用于指导农事安排和人们日常活动的一个知识体系。“虽然可反映不同季节温度、降雨、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但具体到特定年份、特定季节的气候变化还会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李朝苏介绍,当前,四川的田间作物以油菜、小麦为主,据近期的抽样调查,两个作物的苗情长势整体好于常年同期水平,各地正落实冬季田间管理工作,为明年丰产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和土壤条件,一旦超过适宜范围就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李朝苏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农业科学家也在不断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包括选育高产稳产的品种、研发防灾减灾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提高作物对不利天气的适应性能力,以减少因灾损失。
民俗学家:
要辩证地看待俗语,不要盲目相信
“俗语能够预测天气?我是完全不相信的。”民俗专家袁庭栋说,这些俗语都是民间说法,没有科学道理。袁庭栋解释,节气只能反映季节变化的规律、预测气候,并不能绝对用于预测天气。
“还有一些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说法,特别是唐宋时期流行的俗语,大部分指的是中原地区,和四川也有很大差别。”总的来说,袁庭栋认为,要辩证地看待这些俗语,不能盲目相信。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