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珏
纹样精美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反映当时审美的汉代、唐代陶俑,栩栩如生的元代陶兽……11月8日,56件流失文物艺术品自意大利回归祖国,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合作的一个生动案例。
文运连着国运,文物流失多发生在国家孱弱时。由于战争劫掠、走私等多种原因,很多中国文物长期流失海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物回归祖国。美国有关部门向我国返还38件文物艺术品,澳大利亚向我国返还流失文物艺术品与古生物化石,西周丰邢叔簋被成功追索,圆明园7根石柱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48批次2113件/组文物艺术品回归我国。从“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深刻哲理,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具有标志性意义,激发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
每一件文物回归,几乎都经历了曲折坎坷的过程,有着一波三折的故事。追索历史上流失海外文物是国际性难题,必须采取一切必要且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现实中,回购、捐赠是文物追索的常见方式。重要流失文物一旦“现身”立即启动追索和回购,有助于及时为国家挽回文化财产。但回购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对于走私文物,回购相当于在客观上承认了文物来源的合法性。依据国际法和国内法依法展开追索,加强外交斡旋、执法合作、协商谈判,才能为促成更多流失海外文物归国积蓄力量。
以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帛书为例,子弹库帛书于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非法盗掘,1946年流转美国。我国通过全面的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构建证据链闭环,为谈判磋商推动流失文物回家提供支撑。面对流失文物背景调查艰难、现状复杂,国际法约束力弱、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我国不断完善文物追索法治体系,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新增对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还的条款,国家文物局成立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新时代以来,让流失文物回家,我们有了更扎实的历史研究作依据和更完备的法治体系作保障。
2024年6月,在山东青岛举行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上,《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继2014年主导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后,再度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以倡议形式在国际社会推动形成文化财产保护与返还的共识,有助于构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秩序,促进流失文化财产返还工作开展。
目前,我国文物追索返还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化,先后与27个国家签订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政府间协定。此次意大利返还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就是在中意两国政府关于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双边协定框架下开展的一次成功合作。加强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国际合作,我们将为系统解决文物追索返还的世界性难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近年来,我国还不断丰富民事诉讼、民间捐赠等手段,汇聚各方力量主动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在圆明园石柱回归、颐和园流失海外铜窗芯回归等事件中,都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引发广泛关注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追索案,更是开创了通过民事诉讼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先河。动员各界积极参与,拓展追索途径,一定能促成更多流失文物回归故土。
山高路远,行则将至。期待更多国宝顺利踏上回家之路。(王 珏)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