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两年,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林学、园艺学以及植物保护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目前,调查工作已经完成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12月6日,记者了解到,此次调查取得了一项标志性成果:消失19年的土著鱼类花䱻在辽河与浑河流域重现。
常在浑河岸边垂钓的市民
也许也会惊喜地发现
那些只能贴着水底摄食
喜欢微微流水
爱净喜静的小鱼又回来了
2005年在浑河消失
对溶解氧含量有要求,水流温度、速度会干扰繁殖行为,喜欢微微流水……透过花䱻的习性描述,就可以判定出花䱻属于“敏感体质”,是比较娇气的鱼类。
“花䱻通常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在食物链中处于中级消费者的位置。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变。”调查团队鱼类鉴定专家、沈阳农业大学博士邢跃楠介绍,花䱻属底栖鱼类,贴着水底摄食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鱼小虾,喜欢安静的水环境,占据着浑河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位置,对维持浑河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花䱻作为我国的土著鱼类,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北方水系中。一直以来,浑河的自然环境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也成为花䱻的重要栖息场所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花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工业污染、水利工程建设、过度捕捞等,曾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浑河的生态环境破坏,花䱻在浑河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尤其随着市场对鱼类需求的增加,一些人受经济利益驱使,在浑河进行大规模、无节制的捕捞作业,使用网眼极小的‘绝户网’,大鱼小鱼都被捕捞上来,导致土著鱼类数量急剧减少,破坏了鱼类的可持续生存基础。”调查团队负责人、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规划所所长刘智说,2005年后浑河中难见花䱻,“花䱻区域性消失”成为大家共识。
基因鉴定土著鱼
近年来,随着沈阳市对浑河生态环境的大力治理和保护,浑河水质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自2023年起,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专家队伍历时近两年的调查、取样、分析,于2024年给出了花䱻重现浑河的结论。
那么如何判定重现的花䱻为土著鱼呢?原来,专家们在通过地方资料及与渔民交流等进行补充验证的同时,还动用了遗传学技术,也就是基因鉴定。
“通过分析线粒体DNA序列,可以追溯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关系,从而确定其是否为本地原生的品种。”邢跃楠表示。
既已归来就要留住
沈阳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韩鸿飞表示,土著鱼类花䱻在浑河流域重现,不仅是浑河生态环境好转的有力证明,也凸显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成效,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提供了契机。
“既已归来就要留住,让浑河生态持续良性发展。”刘智说。调查团队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其中包括加大对浑河流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建立严格的污水排放监管制度,开展河岸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外来物种监测体系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等等。同时呼吁公众,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到浑河的保护行动中来。
【新闻延伸】
沈阳发现新记录动植物17种
在本调查周期,累计调查到我市有高等植物1186种、动物1751种,新记录动植物17种,建立了沈阳市生物多样性本地数据库,首次形成了沈阳市大型真菌、昆虫、苔藓、浮游、底栖、藻类物种清单,填补了长期以来我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缺失的空白,为沈阳市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