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年出口超10万台 看小叉车如何“换挡”升级

2024-11-25 14:34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https://flv1.gmw.cn/gma/20241125/20241125143328793_9602.mp4

  合肥有这样一家老牌叉车制造企业,把用来搬运货物的小叉车,干成了连续33年全国领先的大生意。而今年,他们又在转型升级中迎来大爆发,年内整车出口突破10万台,创历史新高。

   叉车厂里的“三重变”

  夜里两点,安徽合肥的这家叉车生产企业,发货区里依然熙来攘往,五辆卡车依次排队,上百吨货物等待出发。

  货运繁忙的背后,是目不暇接的叉车订单。企业负责人给记者展示了一个专门放置订单合同的柜子。她介绍,前些年的时候可能只有一个格子放合同,今年还没过完,5个柜子都已经不够放了。

  对于叉车这样一种随处可见的工业车辆,市场早已高度饱和,这家企业的订单却在今年增长了87%,单月订单金额甚至翻倍。

  订单的变化,来自产品的升级。记者看到,搭载着上百枚传感器的无人驾驶叉车,不仅不会在迷宫般的仓库里迷路,还能精准地锁定货物的位置,送到对应的生产线上,精度误差不超过一厘米。场地里,最多能有300台叉车同时作业而互不干扰。而这整套智慧物流数字解决方案,都是企业的新产品,用负责人自己的话说, 专注叉车66年的老牌设备制造商,如今正转型成为软硬件一体的集成服务商。

  产品弯道超车的同时,企业里的员工也在打破传统叉车厂给人的印象。这段时间,每个周一的清晨,企业里都会招聘5~10名新员工入职,不仅招聘数量大,一些岗位也与叉车厂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这间办公室里,几名三维动画师正在做数字仿真系统;而在产品测试区里,算法工程师正敲着代码,给无人小车规划线路。不仅如此,在这份企业花名册上,记者还看到很多没见过的岗位名称。

  随着研发人才的涌入,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叉车集团研发投入超8.2亿元,同比增长11.2%,凭借智慧物流、新能源等新赛道,企业也从产品出口,变成了 品牌、研发、产业链“打包出海”,目前已建立8家海外营销公司和1家海外研发中心,产品销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下游协同 叉车链上“齐步走”

  采访中,记者得知这样一个细节,一台小小的叉车,浑身上下的零部件多达1500种,大到发动机、变速箱,小到螺栓螺母,供应链企业多而分散。叉车产品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让链儿上的各个环节跟着一起转,完成这场协同作战?

  铸锻,俗称“打铁”,是最传统的一种制造业,却也是叉车供应链上必不可少的一环。记者在这间铸锻厂看到:一台3D打印设备里,一个浇筑用的模具,即将打印完成,随后它就要被送去清砂、浇筑,这意味着, 一款新产品从图纸变为实物只需要4天,而在过去,这个时间是2个月。

  合肥铸锻厂厂长助理刘伟:叉车这块,应对市场的一个变化,新产品推出的速度要更快,它对我们的传统的铸造都有巨大的一个挑战,如果不转型不升级,我们可能就丢掉市场。

  积极拥抱变化的不只有铸锻厂,采访期间,记者刚好赶上一场叉车供应商大会。记者找几位不同领域的企业家聊了聊,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围绕转型升级加快布局。

  转型不仅是叉车厂的选择,也是整条产业链的共同选择。从这张包含了130多家叉车供应商的座席示意图上,我们得以窥见产业链转型的全貌。

  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不仅供应商里含“智”量更高,专精特新企业的占比,也从上届大会的30%左右,提升到了现在的60%左右。

  这样的集体转型是如何做到的?从整车企业到配套企业,如何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记者在合肥市工信局找到了答案。

  这份厚厚的重点产业链推进手册,包含了装备制造业等8个产业。围绕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共梳理出了506家一二级供应商,每个月更新一次。凭借这份产业链“知识图谱”,工信部门按图索骥,为企业搭建产业对接会等交流平台。

  合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伟:让上下游企业都能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把所有的“朋友圈”无死角地贯通。我们合肥市工信局每个月至少要进行3到4场的产业对接会,把我们的龙头企业请上去,请他们提出来目前的技术攻关需求、新产品的研发需求等,大家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一边搭平台、建“朋友圈”,一边拿出真金白银,激励传统企业技改意愿。目前,安徽合肥已连续17年对新增设备、新建厂房给予15%的一次性补贴,今年市级已安排传统产业技改资金约6亿元。鼓励更多像叉车一样的传统产业跑出转型加速度。

  

   科研院所里的“营销小分队”

  安徽科创实力雄厚,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方阵。眼下,一批创新平台的搭建,也在为叉车等装备制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儿”。为了把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家科研院所里的技术人员,直接当起了推销人员和服务人员。

  当记者来到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分离机械部门负责人陈崔龙正忙着收拾材料,准备出门去见客户。记者看到他的办公桌上,几类文件堆在一起,既有科研论文,也有给企业做的技术方案,还有厚厚一摞的技术合同。

  记者看到,按照从研发到市场的不同环节,陈崔龙把团队分为了三个工作小组,技术研发组、市场营销组、售后服务组。不同工位上,还摆上了不同的铭牌。

  为了当好营销人员,他们甚至学起了自媒体短视频制作来推广技术产品,而跑展会、跑客户、外地出差更是习以为常。

  眼下,作为国家通用机械基础件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依托单位,这家机构涵盖了压力容器与管道、流体机械、食品包装机械、石油装备等十多个细分领域,能为各行各业的制造企业提供托底式服务。

  目前,合肥已有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13家、57家。这些创新平台带动合肥市规上工业、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已达1.99%、2.29%,均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总台记者 刘颖 张艺瑾 彭德全 杜震 王利)

  

  

[责任编辑: 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