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到社会的接力 多举措应对“老老人”照护

2024-11-20 10:01来源: 中国妇女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北京市朝阳区的方女士今年86岁,老伴去世,儿子定居国外。“女儿住在海淀区,一星期来一次。她61岁了,还要和女婿一起照顾88岁瘫痪的婆婆,比上班累。我心疼女儿,生活上的事尽量自己解决。”方女士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她腿脚不太灵便,怕摔跤,也怕生病,不想给女儿增加负担,所以基本上不出门,临时买点儿需要的东西就去小区门口的小超市,这也是她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方女士的现状也是不少老年人面对的。

  数据表明,2023年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超80万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迫切。他们的养老服务是刚需中的刚需。如何满足超大城市中这类老年人群体多样化服务需求、兜牢“老有所养”底线,以及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家庭到社会的接力 多举措应对“老老人”照护

  “老老人”需要集中、贴心地照护

  何为“老老人”?其内涵如何界定?

  2024年发布的《北京“老老人”照护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智库报告》将“老老人”定义为:60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

  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寿命明显延长,很多家庭面临照护难题,不少刚退休的“小老人”转身投入另一份全职工作——照顾父母。

  北京市东城区的赵女士今年58岁,和姐姐轮流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母亲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有时整夜闹,姐妹俩深感筋疲力尽。

  一方面,“小老人”就算竭尽全力去照顾长辈,也会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对于六七十岁的 “小老人”而言,长期照护工作是个巨大挑战,他们身心俱疲,甚至可能会因此忽略自身的健康需求,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除此之外,社交活动的减少还可能加重他们的孤独感,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而被照护者由于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心生愧疚,这很容易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

  越来越多的“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情况,逐渐成为我国老龄化大背景下无数中国家庭长辈养老的真实写照。这种“老老照护”模式,不仅考验着家庭的亲情纽带,也考验着“小老人”的身心健康。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家庭在被问到是否考虑请住家护工时稍显犹豫。一方面,有的“老老人”心理上不能接受家里有陌生人,“小老人”把年迈的父母全权交给外人不放心。另一方面,市场价在5000~7000元的护工费也让工薪家庭陷入两难。

  北京市民政局近日发布的《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4.8万,占户籍人口4.5%。上海市民政局和统计局数据表明,截至2023年末,该市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1.64万,占总人口5.4%,其中 “纯老家庭” 老年人数33.10万、独居老年人数33.41万、孤老人数2.58万,可见完善“老老人”照护政策迫在眉睫,对养老体系挑战严峻。

  中国人民大学黄石松教授认为,“老老人”年龄大且身体功能差,未满60周岁的失能残疾人可享受 “老老人” 政策,60岁及以上非失能但属孤寡等特殊情况且有长期照护需要的老人可视情部分享受,80岁及以上功能完好者可按意愿选择性享受。他还提出,从“老残一体化”角度,“老老人”照护政策应适用于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以实现与基本养老保障政策无缝衔接,兜住养老底线。

  多举措助力居家养老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为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需求,北京市在多举措助力居家、社区养老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2023年10月,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养老助餐中央厨房投入运营,形成 “中央厨房+社区助餐服务网点+配餐/送餐入户” 的服务模式。中央厨房为辖区助餐点供餐,助餐点提供堂食和送餐服务。中央厨房负责人郝圆媛表示:“现在每天中午有21个社区助餐点通过中央厨房配送餐,优先保障约1100名高龄独居、孤寡空巢、行动不便等‘老老人’的用餐需求。”

  据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介绍,全市已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3/4的城乡社区,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

  “全市有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85.5万人,其中81.5万人选择居家养老,需求主要集中在床前照护、就餐、就医等方面。”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王小兵表示,“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以社会化、市场化方式加强这部分老年人居家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全市已建设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2万张,推出多种24小时普惠居家护理服务套餐,涵盖助浴、床前照护、助医、助洁、巡视探访、精神慰藉等,让有需要的人买得到、买得起、用得好。

  针对“老老人”就医难问题,北京市加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健康指导、开具慢性病长处方等服务,推动将居家“老老人”纳入家庭医生服务体系。

  在上海,市民政部门推出的“沪助养老时光汇”项目,搭建智慧平台,以“小老人”服务“老老人”,引导社区居民为老服务。志愿者除送餐、陪同看病外,还帮高龄空巢老人购物,陪聊。普陀区从2021年3月推进该项目,已覆盖全区10个街镇,招募服务提供者1264位,为1623位老人提供了97074小时服务。

  完善照护服务体系

  让“老老人”安享晚年,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协作机制?

  黄石松提出,现有服务须实现三个重要转变:即从单一养老或医疗向集生活照料、医疗、照护、预防、保健、康复、安宁疗护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福祉转变;由“等老人上门”向“走出院所大门,深入社区和家庭”转变,构建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针对完善“老老人”照护服务体系,黄石松提出,一是建立综合分析和预警机制,对老年人应评尽评,构建多部门共享信息系统和公开制度,精准把握照护需求。二是完善战略规划与配套设施布局,处理好机构内和居家社区照护关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供给体系和家门口服务综合体,开展家庭适医化改造。三是建立多层次医养服务协同机制,形成 “五床联动”。四是完善家庭照顾者支持政策,增强家庭功能。五是完善长期照护职业发展体系,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对于人力资源不足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杨华教授认为,要稳定护理人才队伍、优化培养机制、完善教育体系,利用潜在人力资源发展互助养老,健全照护者支持政策体系。

  郭汉桥表示,在兜好底线的基础上,以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推动多层次、多元化、普惠型、专业化养老服务走近老年人,实现“养老不离家、不离街、不离亲”,能有效化解社会养老焦虑,推动养老向“享老”转变。(全媒体记者 陈若葵)

[责任编辑: 赵希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新年将至,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古镇,各家年画店铺都迎来赶制年画订单的高峰期。新年将至,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古镇,各家年画店铺都迎来赶制年画订单的高峰期。新年将至,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古镇,各家年画店铺都迎来赶制年画订单的高峰期。
26
12月25日,朝阳区高碑店乡花园闸社区的居民乘坐便民小型公交车出行。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花园闸社区北花园小区附近过去没有公交、地铁等交通站点,居民出行极为不便。
26
12月25日,在金塔县金塔镇营泉村集中安置点,村民打扫自家卫生。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2月25日,在金塔县金塔镇营泉村集中安置点的孝老饭庄,村里的老年人在窗口取餐。
26
当日,位于青海省黄河上游的羊曲水电站最后一台(3号)机组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羊曲水电站按期实现全容量投产发电目标。
25
近日,受持续降温天气影响,位于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县交界的黄河壶口瀑布出现“冰瀑玉壶”景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25
近日,西藏昌都市边坝县边坝镇普玉一村发现一处大型冰洞,当地群众称其为“普玉冰洞”,藏语意为“最深处的冰洞”。
25
目前,由中铁建设等单位承建的重庆东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正加紧建设,进展顺利。
24
西安,一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留下的文化瑰宝灿若星河。近年来,通过聚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推动城市建设更新、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式,古都西安在对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辉煌历史与活力今朝已然融汇成发展的澎湃动力。
24
12月23日,两只亚成体雄性白唇鹿出现在流经拉萨城区的拉萨河中(无人机照片)。白唇鹿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白唇鹿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
24
12月21日,全国木版年画联展在北京崇德堂博物馆开展。展览汇集北京、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等地的130余幅年画作品,展示“年画里的中国”。
23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