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柄木樨是广东省特有的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自1932年首次
被植物学家曾怀德采集之后
“消失”了近百年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团队
再次发现和拯救保护毛柄木樨
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
生物多样性领域专业期刊
《生物多样性》上
广受大众喜爱的桂花被称为“花中月老”,实际上,桂花是木樨科木樨属植物的统称,尽管桂花的栽培品种数量庞大,但木樨属植物的引种保育现状并不理想,目前仅有10余种木樨属植物被引种栽培,大量的种类尚存在保育空缺,甚至有的物种长期在野外没有被监测到,其中毛柄木樨就已经“消失”长达91年。
2022年,华南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宁祖林在对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现状评估时发现,广东省特有的国家重点保护极危植物——毛柄木樨,未被广东省植物园等相关迁地保护机构收集保存。
为了寻找这一珍稀濒危植物,2023年2月,宁祖林带领华南植物园引种保育团队前往毛柄木樨模式产地进行考察,经过团队系统调查和细致辨识,最终寻找到了与模式标本叶形极为相似的植株,并相继在9月份和10月份采集到具花和果实的标本。
为进一步确认所采集的个体即为毛柄木樨,研究团队分别从中山大学标本馆馆藏的主模式标本、华南植物园标本馆和邱园标本馆馆藏的等模式标本上取了少量叶片进行DNA提取。最终,在英国邱园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从保存在邱园标本馆近百年的等模式标本叶片材料提取到DNA样品。
结合该次所采集的毛柄木樨疑似个体DNA样品,研究人员经过一系列处理,基于5个片段构建了毛柄木樨及其近缘物种的系统发育树,以分子证据证明了,该次采集的木樨属植物个体确实是毛柄木樨。有毛个体和无毛个体也聚集在一枝,支持形态特征鉴定结果。
该研究工作基于1932年采集的毛柄木樨模式标本形态特征和DNA分子证据,证实了广东特有国家重点保护极危植物毛柄木樨的再次发现,并补充了该物种的物候和形态特征描述。同时对其种群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揭示了毛柄木樨种群动态和濒危原因,研究结果对毛柄木樨的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毛柄木樨种群数量稀少
结实率极低
种群不稳定且易受外界环境干扰
亟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
1000多种迁地保育的珍稀濒危植物中
就有毛柄木樨
期待经过专家团队的保护和繁育
毛柄木樨能够得到规模化繁殖
实现野外回归
让更多广东居民
能欣赏到土生土长的
大自然“居民”毛柄木樨
综合:华南植物园、南方日报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