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跋山遗址群再现了哪些古人类生活图景?

2024-10-12 07:07来源: 中国新闻社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跋山遗址群发掘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在时空上完整展现了本地区晚更新世人类连续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将散布在周边地区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石英旧石器遗存完整连接,揭示了晚更新世华北、华中乃至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传统的一致性,说明中华文化长期连续发展的特点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显现。

  作者 李明芮 李欣

  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是揭示人类起源的重要手段之一。2024年3月,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中国“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遗址群揭示了怎样的人类史前文化密码?再现了哪些古人类生活图景?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考古项目负责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作出相关解读。

沂水跋山遗址群再现了哪些古人类生活图景?

  跋山遗址出土的普氏原羚。李明芮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是如何被发现的?包含哪些遗址?

  李罡:跋山遗址群的发现是一个偶然事件。2020年夏天,一场台风过后连降大雨,山东临沂沂河水位陡涨,沂水县跋山水库紧急泄洪,水量远超往年,致使溢洪闸下游300米处一根象牙意外从沂河岸边被冲刷出来,揭开了跋山遗址群考古发掘的序幕。

  经沂水县文化和旅游局上报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指派我到现场勘察情况,随后确认其为一处考古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遗址,即后来的跋山遗址。

  跋山遗址的发现,为寻找更多时空范围内的旧石器遗址提供重要线索。2021年起,跋山遗址正式启动考古发掘工作,经过连续三年的发掘,目前已在沂河上游区域发现包括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以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址80余处,先后发现水门遗址、水泉峪遗址、葛庄遗址及沂河头遗址等。

  其中地层堆积最厚重的水泉峪遗址,初步测年数据为距今2.09万年至6.5万年,涵盖细石器和简单石核—石片两个文化传统,其与跋山遗址至少保存了1.5万年的重叠地层,石器面貌具有明显继承发展的特点。

沂水跋山遗址群再现了哪些古人类生活图景?

  跋山遗址出土的原始牛。李明芮 摄

  中新社记者:目前,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还原了10万年前古人类怎样的生活图景?

  李罡:以跋山遗址为例,它算得上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史前文化“富矿”,堆积近8米的残存剖面,可划分出14个文化层,目前已累计清理发掘面积225平方米,出土及采集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动物骨骼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跋山遗址距今10万年前的地层中,我们清理出古人类用古菱齿象门齿制作的象牙质铲形器。它是一件“稀世珍宝”,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时代最早、体量最大的象牙制品。其型体规整、使用痕迹明确,不仅反映出古人类对工具原料选择多样化的意识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类智力上的发展,暗示其可能对应新阶段人群的出现。

沂水跋山遗址群再现了哪些古人类生活图景?

  李罡介绍水泉峪遗址。李明芮 摄

  结合测年数据,我们通过对出土石制品组合、剥片技术、动物群种属及古环境重建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初步能复原距今10万年古人类在沂河岸边的生活场景:当时气候环境优越,平均气温高于现在,古沂河水流充沛、水质清冽,滋养了沂河上游的动植物以及古人类。良好的生态使这里常有古菱齿象、犀牛、原始牛、羚羊、马、鹿等多种动物活动。

  此外,西跋山及其附近低山上出产丰富的脉石英石料,可以推断古跋山人在此区域活动频繁。他们依靠水源、石料来源及动植物资源,在此繁衍生息数万年之久。

沂水跋山遗址群再现了哪些古人类生活图景?

  跋山遗址第九文化层至第十三文化层。李明芮 摄

  中新社记者:通过研究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的发掘成果,考古人员得出哪些重要论断?

  李罡:通过研究以跋山遗址和水泉峪遗址两处遗址为中心的跋山遗址群发掘成果,可以看出,两处遗址完整揭示了距今10万年至2万年前后的地层剖面,系统完善了海岱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在山东及周边地区十分罕见。

  跋山遗址是使用脉石英作为原料的简单石核—石片石器业。这种特点可以上溯至华北地区更早的技术传统,该技术传统在海岱地区至少从距今10万年开始,一直发展到距今3万年前后细石器的出现。

  而水泉峪遗址的细石器技术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它至晚距今2.8万年出现,延续到距今2万年,进而开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化进程,突出表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跋山遗址群发掘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在时空上完整展现了本地区晚更新世人类连续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将散布在周边地区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石英旧石器遗存完整连接,揭示了晚更新世华北、华中乃至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传统的一致性,说明中华文化长期连续发展的特点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显现。

  结合环境考古、测年数据及出土遗物,可以发现:距今10万年的暖期,古人类对巨型动物集中利用;距今约7万年的冷期,古人类频繁、大量用火抵御严寒;距今3万年的末次盛冰期,细石器技术的出现展示了古人类为应对冷暖环境变迁,不断调整适应策略,采用不同的生存方式。这些发现,生动再现了古人类应对黄淮海之间晚更新世环境变迁的适应策略与历史场景。

沂水跋山遗址群再现了哪些古人类生活图景?

  跋山遗址考古发掘的部分成果。李明芮 摄

  中新社记者:现代人起源问题在考古界一直颇有争议。在解答这一问题上,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提供了哪些新证据?

  李罡:非洲起源说认为,20万年前,由非洲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早期智人进化为现代人,在距今大约10万年走出非洲,距今6万年到达东亚并完全替代了当地土著人群。之所以说完全替代,是因为该假说认为东亚原始居民,没有度过距今7万年左右的末次冰期的严酷环境。

  而跋山遗址群的发现,为学术界与公众关注的现代人起源,即我们的直系祖先来源问题提供了更重要的证据。从距今10万年左右就有古棱齿象与犀牛等巨型哺乳动物的集中利用场景,到阶段冷期来临之际用火遗迹的密集发现,再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的临近,细石器技术出现并持续发展,均证明了为应对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带来的环境变迁,晚更新世人类不断调整适应策略的过程。

  跋山遗址群晚更新世以来的连续文化堆积,无间断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均展现出本地区人类连续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距今约7万年的旧石器文化发展态势,证明了当时中国有人类活动,使用的是本地区此前的石器技术,与同期非洲人使用的技术迥异,直接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清楚展示出本地区乃至中国与东亚早期人类与文化持续演化发展的路径。

  受访者简介:

沂水跋山遗址群再现了哪些古人类生活图景?

  李罡。受访者供图

  李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文博研究馆员,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拔尖人才、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委会委员、山东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考古发掘项目20余项。

  原标题:《李罡:沂水跋山遗址群再现了哪些古人类生活图景?| 东西问》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当日,由中铁十一局承建的新建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湖北北段上跨京广铁路立交桥,经过60分钟逆时针旋转84度后,跨越京广铁路,实现成功转体。该桥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转体桥采用支架现浇转体施工,长90米,宽25.51米,转体重量达11000吨。
13
近日,宁夏迎来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气温持续走低。供热部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强热源供应,做好“暖心工程”,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13
近年来,地处皖南山区的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在古村、旅游风景道开设了60多家风格各异的乡村咖啡店,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消费新场景。
13
750千伏和田—民丰—且末—若羌输变电工程是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的最后一段。眼下,电力工人奋战在工程一线,有序进行地面和高空作业。据国家电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介绍,截至目前,工程施工总进度已过半。
12
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定扒村的菜农在整理蔬菜,准备乘坐252路“惠农专线”公交车进城卖菜(11月7日摄)。
12
今年“双十一”期间,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在昆明洛羊镇站与成都双流西站之间开行的高铁快运动车组列车的基础上,持续优化运力供给,助力“双十一”电商快件运输高效顺畅。
12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举行庆苗年活动。数万名苗族群众欢聚雷山县城,通过盛装巡游、非遗展示、千人长桌宴等形式欢度节日。苗年是苗族同胞集庆祝收获、祭祀祖先、感恩天地为一体的盛大节日。2008年,苗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1
初冬时节的江西婺源,徽派建筑和田园风光交相映衬,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吸引各地游人前来游览。
11
川藏公路穿越横断山脉,连起雪域高原与四川盆地,从空中俯瞰,雪山之上,绝壁之间,滔滔江畔,“天路”在辽阔大地上蜿蜒。川藏公路穿越横断山脉,连起雪域高原与四川盆地,从空中俯瞰,雪山之上,绝壁之间,滔滔江畔,“天路”在辽阔大地上蜿蜒。
11
题:追梦粤港澳 欢聚大湾区——写在十五运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之际 珠海市副市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珠海赛区执委会副主任李翀表示,希望借助赛事深化创新粤港澳协同发展成果。
10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