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日介绍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 是阳数之极,九月初九这一天,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称为 “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现代社会将重阳节定为 “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日习俗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 “登高节”。重阳节正值秋季,秋高气爽,登高可以让人身心愉悦,开阔视野,观赏到壮丽的秋季自然风光。
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菊花象征着高洁、长寿,重阳赏菊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菊花在重阳节前后盛开,其花色丰富,姿态各异,人们观赏菊花以祈求长寿和吉祥。
饮菊花酒的习俗也历史悠久,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 “吉祥酒”。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这一习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者插在头上。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等。“糕” 与 “高” 谐音,吃重阳糕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重阳糕的制作材料多样,通常会有面粉、糖、果料等,有些地方还会在糕面上插上彩色小旗,更加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重阳·精彩人生
与旧书不离不“弃”的王爷爷:
位于重庆渝中区中兴路旧货市场里,一家面积不大却堆满一层层旧书的书店格外显眼,这是一家开了二十几年的老书店,名为“弃书库”。
“弃书库”店主是75岁的王爷爷,衣着朴素、精神抖擞、开朗健谈。王爷爷说:他喜欢读书,1999年就从事卖旧书的工作,最开始摆地摊卖旧书,后来搬到这10平方米的小书店,岁月更迭,留下痕迹,堆叠成了现在满满当当的“弃书库”。
“人弃我取”,他用四个字形容这些年来的工作,“书店里的所有书都不是我自己的,都是别人抛弃、放弃、丢弃的,我去捡起来,搬到这个地方。”一个仅有10多平方米却被一摞摞旧书堆里,包含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美术甚至教辅等书籍。
将人生过得“微醺”自洽的雷婆婆:
雷婆婆说,她的爱好与很多同龄人不一样,“我不爱打麻将,不去跳广场舞,很多年也没看过电视了。”相比之下,雷婆婆更喜欢跟年轻人相处,“年轻人有活力,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我最喜欢跟年轻人交流。”
谈及学做咖啡,雷婆婆告诉记者:“偶然喝到儿子递过来的手冲咖啡,瞬间就爱上这种口感细腻的饮品。我现在学做咖啡、做精酿啤酒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跟以前我做什么工作没有关系,就是自己想要学习和尝试。”
把普通农村生活过出“花样”的张爷爷:
原本这里只是一片荒坡,重新修建改造是一个不小的工程。“7000多片瓦,一晚上全部从山坡底搬上来。”从几十年前的土墙房子,2011年一砖一瓦推翻重新堆砌,隔年建成红砖房后,2022年又开始建堡坎着手装修改造:拆吊顶、换门窗、铺地板、改厨房、种花园……最终建造成现在这被四季更迭的花卉簇拥,美不胜收的花园别墅。
张爷爷说,他20多岁时就爱上了园艺,那时经济比较困难,也没什么种花技术。现在有条件了,只要能找到的植物,他都会花心思种在院子周围,没有种花的花器爷爷就用上家里的烂瓷盆、电饭锅、土罐等。
张爷爷在山里住了四十多年,如今三代同堂。家里的小辈们越发频繁地回到这里,真心实意地爱上这里,张爷爷的儿媳陈女士感叹,“随着一家人共同参与小院改造过程,大家沟通变多了,我们全家人的情感也变得更加紧密。”
重阳·在重庆
“七普”数据显示,重庆市老龄化程度已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
2023年末重庆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765.94万人,占比是24.0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603.50万人,占比是18.91%。
老龄事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市通过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保障水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近期我市将按照每人每月20元的标准,再次提高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预计将惠及377万人。
除此以外,我市还聚焦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拓展医疗保障的“丰富度”。全力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通过医疗救助渠道救助困难老年人近278万人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67%,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73.74%。
部分图源 | 央广网
文字来源 | 综合重庆日报、央广网、重庆市统计局等信息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