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鸟浪”何以壮观?

2024-10-10 09:32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沈阳10月9日电 题:辽宁丹东鸭绿江口:“鸟浪”何以壮观?

  新华社记者宋佳、冯子雄、高爽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滩涂之上,候鸟或停歇,或觅食。潮水奔涌,鸟群随之起落,形成一阵阵壮观的“鸟浪”。

  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的壮观“鸟浪”。(鸭绿江口湿地保护中心供图)

  今年7月,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辽宁丹东鸭绿江口作为提名地之一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靠近俄罗斯远东地区和美国阿拉斯加等繁殖地,位于黄海生态区最北端,是黄(渤)海迁徙线路上重要的停歇地和补给地。”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说,鸟类在这里补充足够的能量,对繁衍和种群延续至关重要。

  9月下旬,候鸟南迁开始进入高峰期。堤岸边,工作人员架起的观测屏幕上,一只大杓鹬正用长长的弯嘴钩出滩涂洞穴里的宽身大眼蟹。“可以观察它的体形,刚来的时候腹部是扁扁的,在鸭绿江口补给充足的能量后,迁飞时会变得圆圆的。”雷光春告诉记者。

  “你看滩涂上全是宽身大眼蟹。”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白清泉指着屏幕说,鸭绿江口湿地底栖生物量大、渔业资源丰富,不仅有大杓鹬爱吃的蟹,还有斑尾塍鹬、大滨鹬爱吃的蛤蜊等,食物非常充沛,可支持50万只以上水鸟停歇补给。

  候鸟在这里停留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三个月。“如果说候鸟在其他地方只是补给,到了鸭绿江口则是开始囤积脂肪。”白清泉以斑尾塍鹬举例,它们刚到达时体重二三百克,飞离时可达五六百克。

  这是今年9月拍摄的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受访者供图)

  白清泉是当地人,26岁开始和鸟“打交道”。谈及鸭绿江口湿地,他很是感慨:“这几年,海水变清了,生态变好了,候鸟变多了,‘鸟浪’也更壮观了。”

  前些年,鸭绿江口湿地保护曾面临各种挑战。孤山苇场位于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洋河口核心区,曾是丹东市第一家造纸企业的所在地。因为收割管护不当,春季部分芦苇倒伏水中腐烂变质,导致水质受到污染。后期,附近居民在这里建造养虾池,不时扬入饲料和药品,水质污染加重。

  人类各种活动影响湿地生态,威胁候鸟栖息地,保护刻不容缓。

  2015年开始,大洋河口核心区开展退养还湿工程;此后,《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施行,对湿地建设、管理和保护等作出具体规定;2019年,为了恢复湿地生态、修复滩涂及浅海环境,丹东市启动“蓝色海湾”行动……

  多措并举下,这几年,鸭绿江口湿地生态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迁徙水鸟数量逐年增多。

  如今,登上孤山苇场瞭望塔远望,阳光映射下的湿地闪耀着片片光影,鸟群在空中盘旋,发出阵阵鸟鸣声。

  这是9月24日拍摄的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新华社记者宋佳摄

  最新调查显示,保护区内共监测记录到鸟类32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8种。“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斑尾塍鹬,这里能观测到的种群数量,占全球三分之一。”雷光春说。

  与此同时,保护区加强日常管护:组建日常巡护队伍、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相关管护工作,在监测水鸟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监测等其他科研监测。不仅如此,还与复旦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科研,更新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记者了解到,目前,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示中心已完成内部布展设计,计划于2026年建成对外开放。“它将成为鸭绿江口湿地示范展示基地、地区科普教育基地、地区学校第二课堂基地。”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洋说,希望以此为窗口,多角度展示独特的地质地貌与生物资源,让公众走近、了解、保护自然遗产。

[责任编辑: 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