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子求男友安慰被拒绝后跳楼身亡#冲上热搜。
案件回顾
2021年12月20日清晨,河南女子熊某在位于上海静安区的租房里,坠楼死亡。事后,熊某的父母等亲属将熊某同居男友卞某起诉到法院,索赔170余万元。
日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公开了该案的一审民事判决书。法院审理认为,根据被告在公安机关的询问笔录显示,熊某于事发当日回到家后,卞某发现她喝过酒,且“有点站不稳”。回家后,熊某向卞某抱怨当天KTV的客人点了很多酒,让她喝,还称她不喝就不给小费,让她心情很不好。卞某自称因为非常困,又抱怨熊某回家太晚,就说了句:“快点睡吧,别再XX了”。之后,熊某向卞某抱怨,称卞某嫌弃她,不关心她,对她不好,但卞某仅是让熊某快点睡。之后,熊某躺在床上向卞某“要抱抱睡”,卞某予以拒绝,两人因此发生了斗嘴。熊某想将卞某的头搭在她的肩膀上,卞某躲开了并转过身躺着背对熊某,并坚持不抱。
法院认为,在该份笔录中,被告卞某自称在其半睡半醒的状态下,感觉到了熊某起身,然后听到了拉窗帘和开窗的声音,约半分钟后,卞某听到了一声“啊”的惨叫,然后又有一声比较闷的坠地声。
根据卞某向公安机关所作的陈述,熊某当日回家时处于醉酒状态,且因为工作原因情绪低落。在熊某向卞某寻求安慰时,遭到被告拒绝。因此,熊某当时处于醉酒及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鉴于被告卞某与熊某之间系情侣这一亲密关系,以及当时房内的私密空间仅有卞某和熊某两人的客观情况,卞某应给予熊某必要的照看并负有注意义务,如情绪上的安抚、照顾熊某入睡等。但卞某非但未给予熊某照顾,而且躲开熊某并转身背对熊某,致使其即使感觉到了熊某起身,听到了拉窗帘和开窗的声音,也未能及时看见并采取措施阻止悲剧发生。
因此,法院认定卞某存在疏于对熊某照看的过错,且卞某疏于照看的不作为与熊某死亡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卞某应当承担未尽到相应照看义务的侵权赔偿责任。法院酌情认定卞某承担10%的赔偿责任。
一审判决卞某赔偿熊某家属17.5万余元。
又一个悲剧打碎了2个家庭,让人惋惜。我们并不是看客,这样的故事也许会发生在你我身上或身边。关心身边人,关爱自己,尽量避免悲剧发生,是当务之急,这些方法值得大家参考。
如果你是旁人
少评判行为多关心动机
在很多事件中,大家喜欢评判当事人的行为,即使在遇到求助时,也容易仅对当事人“做了什么”发表意见,如千万不要做傻事、你不要这么想、不要为了某人而伤害自己、赶紧分手吧等等。这些无效关心,对陷于泥潭中的当事人几乎起不到帮助作用。就像该案件中选择跳楼的熊某,那次醉酒后的争执无非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日常生活的压力已经将她推到了崩溃边缘。关注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才是有效关心,也就是他/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情感缺失、经济压力、人际关系障碍等,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就容易导致有自杀倾向的抑郁出现。如果你身边正有人向你求助,建议你成为他/她的聆听者,或情绪宣泄的垃圾桶,必要的话一定要借助精神科、心理科专家的力量来走出困境。
如果你是当事人
学会求助但靠自己
人是环境的产物,选择轻生的群体,很多都深陷糟糕的环境不能自拔。如果你面对原生家庭不好、学历不高、工作不好、收入不高、爱情不顺等困难,并深感痛苦,摆脱当前环境似乎是唯一解。工作-存钱-学习-换工作,这个看似简单的行动链条,其实有很大力量,它让你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圈子的人和事,这就是破局点。摆脱曾经的困境,需要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并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就不用转投爱情的避风港,期望在伴侣身上得到认可。在适合自己价值体系的群体中生活,能很大程度改善焦虑和抑郁。当然,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去重新建立社交圈是非常痛苦和困难的,但却非常值得一试。而适当的求助,去袒露内心的感受,去寻求他人的指点,也能帮助你走出困境。
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遇到难熬的时刻,在力所能及的时帮助他人,在看似绝望时拯救自己,避免悲剧的发生。
记者 吕文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