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在中医上被称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等,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之一,胃的主要作用是接受和容纳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中将食物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在天气逐渐转凉时,胃病容易反复,今天我们用中医的角度来看看应该如何养护胃。
你知道“胃气”吗?
胃气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泛指胃肠的消化功能。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胃气虚弱,则五脏六腑皆弱。因此,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
脾胃功能直接影响健康
胃病的发生一般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与胃为互表里的两个脏腑,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气血的生成、输布。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相互影响,导致一系列消化系统问题。因此,维护脾胃的正常功能对于整体健康极其重要。
养护措施
要预防和减少胃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避免过饱或过饿,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卫生
选择新鲜、清洁的食物,避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口味清淡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情绪管理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忧愁、悲伤、紧张等负面情绪。
适当运动
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肠胃蠕动和血液循环。
注意保暖
秋季早晚温差大,注意胃部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应戒烟限酒。
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
用药谨慎
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如必要服用,应在饭后服用或同时加用保护胃的药物。
食疗建议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可以通过以下食疗措施来养护脾胃:
南瓜
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果胶,能够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功能。
小米
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调节肠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燕麦
含有大量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菠菜
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对维护脾胃功能有一定帮助。
红薯
含有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同时还能温暖脾胃。
常见中药方剂
中医将胃病归类为“胃脘痛”、“痞满”、“呕吐”、“反酸”等症状,并根据症状和体征分为不同的证型。以下是常见的中医证型及其对应的方剂:
寒邪客胃型
胃痛暴作、喜温恶寒、口不渴、喜热饮、苔白、脉紧。可用良附丸或温胃舒胶囊治疗。
饮食停滞型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思饮食、苔厚腻、脉滑。可用保和丸或六味安消散治疗。
肝气犯胃型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可用柴胡疏肝散或气滞胃痛颗粒治疗。
肝胃郁热型
胃脘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苔黄、脉弦数。可用化肝煎或胃得安片治疗。
瘀血停滞型
胃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脉涩。可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
胃阴亏虚型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可用养胃舒胶囊或左金丸治疗。
脾胃虚寒型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可用附子理中丸或小建中颗粒。
中医治疗胃病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以及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如果出现胃部不适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便进行辨证施治。
作者 |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黄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