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
互联网社交平台上
刮起一阵“互换特产”的风潮
就是陌生网友口头约定
互寄家乡特产
本质上是一种线上陌生人社交
衍生出的新模式
最近
一位来自内蒙古的网友
便在网上晒出了自己收到的
合肥的“特产大礼包”
詹记、同庆楼、古井贡酒
三河米饺、庐江小红头……
满满当当的一大箱
让许多网友直呼诚意满满
8月14日,记者联系上了寄出这份特产大礼包的陈女士。陈女士今年25岁,是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
在内蒙古网友发出的开箱视频中,詹记、同庆楼、古井贡酒、三河米饺、庐江小红头等礼物让人应接不暇。
陈女士寄出的特产
“这份大礼包我准备了一个星期。为了买到足够正宗的特产,有的还是特意开车到产地买的。”陈女士介绍,为了准备好这份特产礼包,自己特意上网做了攻略,“原来合肥还有这么多特色的东西!有的还是非遗。”
传统美食有庄墓圆子、吴山贡鹅、三河米饺、巢湖银鱼、庐江小红头、公和堂狮子头等,新潮伴手礼有詹记、同庆楼等,除此之外,陈女士还在礼包里放了两瓶古井贡酒,还有臭鳜鱼、淮南牛肉汤、八公山豆皮、宣城鸭脚包等安徽美食,还放了在安徽博物院定制的包公文创产品。
陈女士寄出的特产
开箱视频发布后,引来了不少网友点赞。大家纷纷留言,“好认真,全安徽都快选齐了!”“太用心了,我家乡的小众特产都被她挖掘到了。”“收藏了,下次不知道送朋友什么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下”。
陈女士坦言,“很开心能通过这样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也让我增添了一份家乡荣誉感。”
从去年开始,互换特产就在各社交平台流行起来,不少年轻的网友乐在其中。但也有一些人在互换特产的过程中遭遇了“骗局”,如收到的特产和寄出的特产价值不对等、收到特产后直接拉黑对方等。
那么,在互换特产时该如何“避坑”,一旦被骗又该如何维权?对此,安徽大森律师事务所律师闻婷婷给出了建议。
首先应当明确,“互换特产”的行为从本质上说系在双方之间成立互易合同。在双方未对特产的价值进行约定时,任一方无需就特产价值不对等承担责任。但若对方在互换特产过程中存在非法占有的主观恶意,以欺诈方式骗取他人寄送的特产,且对多人实施了同样的欺骗行为,则可能涉嫌构成诈骗罪,被欺诈方可以向公安部门报案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为保证收到的特产价值相当,可以采用一些方式降低或规避互换特产过程中的风险,例如,可在互换特产前就互换特产的价值进行约定。此时,若一方未按照约定履行,则其行为构成违约,守约方可与违约方协商,要求违约方对其进行补偿或赔偿其损失。
此外,还可以通过特定的网络平台以标明价格的形式交换特产。在对方寄送的特产不符合约定时,可向平台举报对方的违规行为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可以在前期沟通时,通过对方的社交账号、过往言论等尽可能了解其信誉和可靠性,同时保留双方之间的聊天记录以备不时之需。
在寄送快递前,约定双方同时将特产寄出并密切关注物流动态。如果发现对方的物流信息迟迟未更新,可及时联系客服拦截快递。
转自: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