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生物力学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犀金龟如何展开和缩回后翅,认为这是一个被动过程,无需肌肉活动。这项研究发现或有助于改进飞行微型机器的设计。
准备飞行的犀金龟(图片来自Hoang-Vu Phan)。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该论文介绍,在所有飞行昆虫中,甲虫的翅膀机制最为复杂,包括两组翅膀:一对硬化的前翅,称为鞘翅,以及一组精细的膜质后翅。虽然对甲虫翅膀折纸式的翅膀折叠已经有大量研究,人们仍不甚了解它们如何展开和缩回后翅。过往研究理论认为胸部肌肉驱动了甲虫的后翅基部运动,但缺乏支持这一理论的实验证据。
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Hoang-Vu Phan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结合高速摄像机和动态相似的飞行机器人,来探索这一研究空白。他们观察到,犀金龟在展开和缩回翅膀时使用了被动机制,包括其鞘翅。展开是一个二阶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甲虫的后翅会以类似弹簧的方式部分弹出,然后拍打的动作会将后翅上升至飞行位置。他们还发现,甲虫会用鞘翅来被动地降低后翅至静止位置。
扑翼微型机器人利用被动展开-缩回翅膀进行飞行(图片来自Hoang-Vu Phan)。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受到这些观察结果的启发,论文作者制作出一个模仿甲虫翅膀被动展开与缩回的微型机器人,他们发现,机器人成功起飞并能维持飞行。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将甲虫后翅的被动过程转化到机器人的扑翼设计,有助于改进需在有限或杂乱空间中运作的小型机器人的能力。(完)
7月8日,广州市公安局“平安广州宣讲团”组织学生等走进市公安局水上分局,近距离感受水上警察装备和救援技能,在互动体验中学习安全知识。据介绍,平安广州宣讲团成立至今已有10年。截至目前,已举办近300场宣讲活动,走进社区、农村、学校、企业、机关等场所,带给大家“听得懂、记得住、愿意主动传播”的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