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福州7月19日电(李涌)去年8月至今年7月,“中国白——德化白瓷展”惊艳国家博物馆。原本计划的三个月展期一延再延,前后近一年的白瓷展累计吸引近三百万观众。
相关业界人士和观众评价,德化白瓷火爆“国博”,得益于精湛的中国传统技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更得益于厚植于民族基因、随着新时代而勃兴的“文化自信”。
三百万观众感受“中国白”独特魅力
初入展厅,一个由牡丹、水仙、海棠、康乃馨等造型集合而成的德化瓷花篮随即展现在眼前,因极其逼真而被观众一度怀疑是不是陶瓷作品。
德化白瓷作品(许华森 摄)
瓷花篮作者、福建省佳美集团副董事长苏尧政说:“这尊雕塑名为‘和谐’,具有传统德化白瓷‘白如雪、润如玉、薄如纸、透如绢’的特点。”
去年8月25日开展的“中国白——德化白瓷展”精心遴选400余件组德化白瓷展品,分为“一白独秀”和“百技争艳”两个单元,涵盖“何朝宗”款观音像、“筍江山人”款观音等传世精品,尾林窑遗址、华光礁一号沉船等德化窑珍品,其中不乏极具西方审美意趣的铜口筒瓶、莲瓣纹军持等白瓷作品。
原计划三个月的展览受到海内外观众热捧,德化县方面与国博紧急策划,多次将“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展期延长。
德化县文旅局局长黄鹏辉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有三百万观众直观感受到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白”的独特魅力。
传统技艺和现代艺术的血脉传承
德化窑千年窑火不灭,一代代工匠虔诚传承先辈流传下的高超技艺,并在现代生活中发扬光大。
行走在展品间,观众可追溯历史、感受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展览更展现出当代艺术家的文化包容,体现出德化白瓷精湛的制瓷技艺的积累沉淀和传承创新。
“瓷圣”何朝宗传世经典之作“白釉观音像”庄严神圣,娴静端庄;观音趺坐于岩石上,盘左腿,右腿屈膝,双手藏于袖中轻轻放在左膝之上,呈自在观音姿态,舒适安详。
德化白瓷作品(许华森 摄)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创作的瓷塑《纸》是现代陶瓷艺术的精品。大师将纸的柔软赋予瓷的坚硬之上,展示出层层叠叠、薄如蝉翼的“纸”。《纸》的部分系列作品已被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国家博物馆“中国白——德化白瓷展”策展人王月前表示,以往的地域文化展览多为综合型,展品包括多个品类,而像德化白瓷展以白瓷单一品类造就成如此规模大展的情况还不多见;“中国白”这一灵魂内涵贯穿古今,使展览的主题尤为与众不同。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彰显“文化自信”
宋元时期起,德化白瓷就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品,搭建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中,明代的德化瓷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南海打捞出的清代“泰兴”号沉船上仅德化产的青花瓷就有35万件;举世瞩目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上,出水了13000多件德化瓷器……
现今,德化陶瓷仍然是广受海外喜爱的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陶瓷出口工艺品市场份额60%以上。德化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当代德化白瓷既有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工艺的本土元素,也体现出多种文化交流互鉴、相互交融的外销特色,形成了自身独到的器物谱系和艺术风格。”德化县县长方俊钦说。
借助央媒平台大力打造“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建设6处“推广展示+海外仓中心”;德化瓷以官方礼、吉祥物等形式频频亮相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北京冬奥会、卡塔尔世界杯等国际舞台。
近年来,德化以平台建设、赛事举办、文化交流为抓手,推动德化白瓷“扩圈扩容”,不断提升德化陶瓷国际影响力。同时还建立了世界陶瓷设计制造产业联盟,为促进德化陶瓷产业与国际深度接轨提供了重要平台。
德化县委书记黄文捷表示,将通过国博白瓷展、国际巡展等交流活动,持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华,让一件件温润如玉、精美绝伦的德化白瓷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搭建民心相通的人文桥梁。